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0年前 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16:51 千华网-千山晚报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当时海城农村原有房屋57万间,地震破坏48.2万间,占原有房屋面积84.6%。主要波及鞍山、辽阳、营口三大城市,人口834万,城市人口占20%,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大连、锦州、黑龙江、安徽、陕西,甚至日本也有感应,方圆达2000余公里。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海城已跃居全国百强县行列,全市人口达120万。

  30年前,在国家和省发出“辽南地区有地震”的预报之后,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成功发出震前预报。海城大地震,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2月4日,是海城大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日。但30年前的那场“地动山摇”仍留给了海城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国际地震界专家现场观测认为: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发生,摧毁了当时海城90%的建筑,如果这次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群众未能从住处尽快撤出,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死亡人数只有1000多人。

  土仪器 测出大灾难

  “7.3级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多亏了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观测。”今年61岁的姜成田当时在该地震观测站做技术观测。据介绍,1969年渤海地区发生地震后,华北地区又发生强震,国家地震局加强了东北南部的测报。因此1972年10月,海城建立了地震观测站,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当时,地震观测站在海城县东部郊区的玉皇山脚下,4间瓦房,全站6人,其中包括5个临时工,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6岁。据说,测量海城大地震的仪器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六四型烟熏式地震仪,一台水氡分析仪,还有四种自己安装的测震设备。

  当时,好学的姜成田还记下笔记:1975年1月8日晚,天阴沉沉,对面不见人,而且还有硫磺味……1975年1月15日,海城首次出现小震活动。2月1日至2月4日,先后发生20余次小震,地震观测站的土地电(用来观测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仪器)可记录实跳信号,经观测,2月3日晚和2月4日一早分别发生4.3级和4.7级的有感地震。人们从梦中惊醒,个别百姓家倒了烟囱、房掉瓦。县地震办也在当天接到群众反映,有黄鼠狼搬家、大牲畜跳圈逃跑、老鼠发呆不怕人及井水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象。这期间,省、鞍山地震办的领导电话不断。5个观测员一眼不眨地守着土仪器。2月4日下午2时,土地电终于出现6次大幅实跳信号,自制的地倾斜仪向东南方向报警,经大家共同研究“大地震在海城东南”,并以书面形式向县里报告:在海城东部今晚6时后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时间紧迫,地震观测站决定立即向东南14个重点公社发通知,做好预防。由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书面报告。在送报告途中,王力华也把地震的预警消息传给路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晚7时36分,突然一道蓝光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闷雷般的响声从天而降,地光在空中闪过,红色火球从地面升起,房屋随之倒塌……那“地动山摇”的时刻也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成功预测 挽救10万生命

  7.3级大地震可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但因为预测准确,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据如今已搬迁到王石镇的海城地震观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极震区的海城牌楼镇丁家沟生产大队,由于震前发动群众住进了防震棚,在全队700多间民房倒塌了550间的情况下,878人无一伤亡。位于极震区的英落公社,也因为震前及时疏散了群众,全社35786人,只有44人遇难。

  据姜成田回忆,为了详细记录观测到的宝贵数据,地震来临前,所有工作人员每人管一摊,管电话、看土地电、看地倾斜仪……震后,工作人员仍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坚持观测了7天7夜,收集了上百次余震现象,为灾后清除障碍物争取时间,并为火车通过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权威数字证明:由于这次无数个精确微观监测数据、无数条宏观信息收集及时地预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区人员伤亡约1.8万人,其中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死亡1085人。在省地震办的指导下,海城地震观测站震前6小时预报挽救10万人的生命和40亿元经济损失,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海城地震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强烈地震”载入史册,成为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亲历者细说大地震

  如今海城40岁左右的居民,一提起那场大地震都记忆犹新。据当时在海城县里工作的刘世海大爷讲,由于国家和省做了中短期预测,那时街里很多大喇叭都在讲有大地震,不要呆在家里,县里的电影院也不放电影了,有时还用放露天电影的形式阻止大家进屋。原定在现海城宾馆召开的一个大型会议,也在当天晚上6时接到紧急通知开始撤离,结果1个多小时后发生的大地震造成宾馆的几个地方坍塌,但伤亡的只是部分没有离开的住宿者。

  当时正在马风镇二道大队做干事的王玲回忆,当年的2月4日正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的“小年”。当天下午5时多,镇里人正在为第二天在学校搞聚餐做准备,后来接到通知说“晚上有大地震”,要求他们马上下村到户通知离开屋子。王玲立即往家返,并挨家挨户通知,来到一户妇女家时,她家里还有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王玲刚说完要地震了,快跑,大地便开始颤动,屋外闪光不断,随之而来的是房子摇晃、尘土下落。两人顾不得说啥,各抱一个孩子往外跑,可腿根本不听使唤,好不容易从屋里出来了,一侧的山墙便倒了。

  今年37岁的小缑告诉记者,地震后有传言说海城要塌陷,变大海了,父母就用木轮车推着他和弟弟随着人群往鞍山逃,走了近一夜。到鞍山后县里的干部说,海城没事儿了,他们被送了回来。地震后的几天,各地群众开始自救,自搭简易棚,相互协助,随后解放军的救援队也开了上来……

  军民情 感天动地

  30年前的2月4日,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真情。

  海城大地震后,中央军委曾授予海城驻军某部侦察连“抗震救灾爱民模范连”荣誉称号。记者历尽周折找到了当时该连连长陶连平。据今年62岁的陶连平老人回忆,当晚7时50分他们接到抢险命令,仅用两分钟便跑到现场。现在的海城宾馆是当时全县遭灾最重的建筑物,主楼墙壁倒塌,大楼正中三四层连接处塌成一个大洞,东西副楼全部塌陷,楼里不时传出呼救声。“战斗”很快开始。接文公社的王海学被压在碎砖、水泥板下。战士胡良友爬进30多度坡的洞里,抱起了压在王海学身上的水泥块,余震来了之后,胡良友为了不让王海学受伤,他用下颌和两手把水泥固定胸前,又经过3个多小时抢救,王海学脱险了。

  整整5个昼夜,战士们在楼房里挖洞24个,长达260米,救出18名幸存者。到2月9日上午11时左右,一名战士在一块水泥板下发现了最后一位幸存者,40分钟后,这个人也被成功营救出来了。据陶连平介绍,在那次抢险任务中,全连3人立一等功,6人立二等功,14人立三等功,并有一个班立集体一等功,两个班立集体三等功。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海城地震纪念碑。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原技术观测员姜成田拿出自己的“地震日记”。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观测员乔昌满:这个土仪器可是预测海城大地震的“功臣”。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震毁的乡公社。(资料图片)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当时海城受损最严重的建筑物———县招待所。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盘锦大桥受到波及而坍塌。(资料图片)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营口中板厂屋顶被震塌。(资料图片)

30年前准确预报海城大地震(组图)
地块拱起。图片除标注外为记者 邵军摄(记者 邵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