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进成都资本脚步声声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06:42 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晶圆厂落户成都为时

  不远老百姓过日子有句话,“省下的就是赚的”,对于企业来说,商务成本节省16%的背后,就是真金白银的利润。

  利润驱动下,西进成都的资本还未停歇。“以芯片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在全球的发展趋势是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例如美国的硅谷已经转为研发和设计为主,芯片的生产大都转移到墨西哥、中国和东欧。”赵振元尽管仍然对上海充满信心,不过,在专家心中,成都的地位也在日益增强。

  “硅谷的历史就是上海将要走过的路!”赵振元认为,由于商务成本不断增高,在上海站住脚的企业,会选择西部作为转移方向,而成都是西部最适合发展高科技行业的城市。当然,上海仍然会继续巩固目前的芯片业中心地位,不过重心将转向研发和设计。

  而对成都而言,封装测试厂仅是转移的第一步。

  在芯片行业的产业链中,从研发、设计到晶圆的生产,以及测试封装,任何一个城市的芯片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业链就会从低到高开始向外转移。“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芯片的生产、封装等工序都会向内陆城市转移,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研发上。”中芯国际张汝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持相同意见。

  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封装测试厂更高级别的晶圆生产线落户成都已为时不远。

  有媒体和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芯国际在成都虽然仅开工了封装测试厂,但已经为晶圆生产线预留了空间,也许仅需要1年甚至更短,就会有晶圆生产线落户蓉城。

  IC产业集群圈定

  成都随着更多的资本察觉“16%”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认为,成都将成为西部IC产业集群的首选。

  赵振元认为,成都及其周边已经拥有的庞大上下游产业链,是催生整个IC产业的最佳“温床”。无论是长虹、还是TCL,成都及其周边拥有庞大的芯片下游用户,这座曾与上海、北京并列为国内三大电子产业基地的城市,芯片业的需求市场相当庞大。“大到彩电、电脑、小到一张IC卡,落户成都的IC企业可以在这里找到丰富的市场资源。”

  结合独特的商务成本优势,向西部转移的芯片业没有理由无视成都的存在。

  这一点,即使是上海本地的业内人士也无法回避。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表示,INTEL的进入,已经非常有力地说明成都对于IC企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从产业链的发展来看,晶圆厂落户成都也应该是早晚的问题,这对于成都还是对于中国经济都应该是一件好事。

  利润驱动下,西进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大。美光半导体是美光技术公司旗下公司,美光技术公司是全球先进半导体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之一。目前,美光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排名前三位,并于纽交所上市。

  记者在上海采访了美光半导体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美光半导体)事务经理徐剑萍,获得了一系列最新消息。

  记者:美光是否计划在中国投资芯片封装测试厂?

  徐剑萍:我们计划投资1.5亿美元~2亿美元,今年即将开工,但具体选址地点仍未公布。

  记者:能否透露考虑选址的范围?徐剑萍:成都与上海等数个城市,同时进入了美光半导体的选址范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址。成都是我们一开始就进行考察的地点之一,我们在成都已经进行过多轮的考察。不过,最终的决定还要过几个月时间。

  记者:通过美光的考察,您认为成都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徐剑萍: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从长远发展来看,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在国家大的西部开发的政策下面,这是一个潜在的利好的方面,这是一个政策优势;然后是技术人才的储备方面,具有丰富的储备;劳动力的成本方面,较沿海地区要低。

  ———英雄所见略同!中芯国际张汝京也相当看好成都,他预言,成都将成为下一个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在此前他发表过一篇题为“集成电路(IC)产业群聚效应和产业链的形成”的演讲。他认为,成都地区的系统厂商、终端客户都很不错,有巨大的市场潜力,IC产业群聚效应正在形成,因此他大胆预言成都将成为下一个IC产业群聚效应中心。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