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农民造潜艇:不必讽刺,无须溢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05:41 深圳商报

  读这段时间的报纸,给人的感觉是农村的“能人奇士”特别多。比如,武汉一位64岁的农民发明家李玉明,虽只有小学文化,却号称否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潜艇制造原理,锲而不舍要造一架“像鱼一样自由的潜艇”,为此负债累累,依然痴心不改(2月1日《新京报》)。又比如,河北的农民郑盛来,为了得到一架“喷洒农药的小飞机”,而自己动手,连续几年持之以恒,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2月2日《燕赵都市报》)。

  媒体为什么关注他们?除了事情本身看起来希奇古怪外,主角的身份——农民也是一大因素。我注意到,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公众舆论,都对农民这个身份津津乐道,而由此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否定甚至讽刺的的声音,认为农民没有科学常识,这样的工作“毫无价值”;另一种则是肯定甚至高度评价的声音,认为这体现了农民敢于创新和幻想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云云。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根源就在于他们都戴上了针对农民的“有色眼镜”:因为是农民,所以要否定;也因为是农民,所以值得肯定。我想,如果要对这些农民给予一个中肯的评价,其实很简单,就是忘记他们的身份,假设他们不是农民。这样,所有的争议都烟消云散:原来他们不过是在从事一项自得其乐的工作,而潜艇啊,飞机啊,不过是他们手里的玩具。

  首先,没有人可以否定他们的个人价值。因为对于个人选择,我们无法笼统地用社会标准进行衡量。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有爱好,每个人也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模式的权利。而理想和爱好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也都因人而异,且价值判断的“裁判”恰恰是他自身,别人无从妄加评价。在价值多元化的自由社会,当一个人按他认定的方式幸福地生活和快乐地追求时,他就已经实现了自身的最大价值。社会主流价值观可以给个人提供参照,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左右个人的自由选择本身,并不能说科学家才能搞发明,而农民就只能种田。从这个意义上看看,农民造潜艇也好,造飞机也罢,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基于个人爱好的自由选择,和那个留美博士到深山老林喂猪,法学硕士到郊区喂鸡一样,都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所有戴在他们头上的“高帽”都可以摘掉,所有奉送给他们的廉价的光环都需要褪去。并不能因为他们是农民,就有必要戴上这样的高帽和光环。李玉明造潜艇注定要归于失败,郑盛来造飞机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尽管他们基于自我实现的自由选择值得尊重,但除了自我满足的价值之外,的确很难说有什么科学意义。另外,如果他们有充分的经济来源,有丰裕的物质条件,来从事这种“业余爱好”或者当作“毕生事业”,旁人都毋须置喙。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造潜艇的李玉明和造飞机的郑盛来都债台高筑,且遭到家人极力反对。也就是说,他们把自己从个人选择中获得的乐趣,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面对他们痛苦不堪的家人,媒体和舆论何以忍心再献上那些一文不值的溢美之词?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