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菜篮子是怎么盛满美味的?——江桥、曹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走访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14:42 新民晚报
菜篮子是怎么盛满美味的?——江桥、曹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走访记(组图)
菜篮子是怎么盛满美味的?——江桥、曹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走访记(组图)
菜篮子是怎么盛满美味的?——江桥、曹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走访记(组图)
本报记者朱全弟实习生李圆圆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免不了要忙碌着置办年货,采购鸡鸭鱼肉和时令蔬菜。那么,如何组织这么庞大的货源到上海,供应1000多万市民的节日需求?

  最近,本报记者白天和夜里连续走访了江桥和曹安两家上海最大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了解市场节前为上海市民“大采购”的工作情况。

  昨天22:00,在江桥,从海南、内蒙古、福建、江西等地来的一辆辆大卡车停在各自的位置上,车门一打开,就有一拨人上去看货、问价,市场管理人员则忙着为外地客商验货、过磅、开票……这样一直要忙到清晨五六点钟。吃菜人是幸福的,卖菜人每天如此,不能间断,他们为上海市民的菜篮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亲爱的读者,这篇报道,描述的就是关于你菜篮子的真实故事,你是不是会觉得新鲜呢?

  市场经济万家采购

  2月1日上午10时,记者走进曹安市场。十多年了,总经理康祖建的办公室没有变,但这里的不变却见证了十多年来上海乃至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全过程。

  康祖建说,如今我们根本没有采购员,派采购员出去是公司,不是市场了。再说,采购员也不可能从农民家中拿东西,也要从市场上才能拿到货。现在,我们的人也要往外跑,那是走访客户,或者为了引进新的客户。

  从人民公社到如今的曹安市场,他对今昔变化了如指掌。过去计划经济是“一家采购”,现在是“万家采购”。曹安市场进来500家客户,他们信息最灵,运速最快,市场需要什么,他们最清楚,现在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边远地区的特色蔬菜都会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来,从而保障了本市800个小菜场的日常供应,还有大超市的配货、大饭店的菜源。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根本不能想象的,这也是15年来最大的变化。

  传统的采购员不见了,或者说不再发挥直接采购的作用。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导引市场货源供应呢?

  康祖建说了“两条道路一根杠杆”的原理。他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公路飞快发展,货物畅流,还有就是价格杠杆作用,自行调节市场的需求,并且不断刺激农副产品向着更高更好的标准迈进。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运输大户”,他们原来都是农民,当农村劳动力过剩了,这些人走出农田来闯荡市场。他们跑两头,了解信息,知道行情,分析市场,得出差价,进什么货,赚多少钱,心中一清二楚。你缺什么,他组织货源运来什么。这就是市场经济下的“万家采购”定律,上海市民吃菜有保证。

  接着,康祖建话题一转,欣喜地说,上海永远不缺菜,因为上海是全国的市场,将来还是全世界的市场,世界各国的农副产品也会进来。他举例:全球各地的水果已进来,接下来鲜花、蔬菜、肉制品也跟着会进来。记者问,这需要多长时间?康总答,大概四五年吧。他又补充道,届时还会建造更加标准的市场。

  全国蔬菜“赶”来上海

  说到采购员,江桥市场董事长王永芳也笑了:如果真要采购,那么只要振臂一呼,就会应者云集。我们在全国有24个友好市场。海南的冬瓜、辣椒用泡沫材料保鲜盒装好运来;东北质量上乘的番茄55个小时开到江桥。只要信息过去,外地蔬菜就会拍马赶到。不过,市场很少用得着打招呼的。

  目前,有50%全年固定在江桥以市场为家专业做蔬菜的人,他们在附近租住房子,从东北番茄卖到海南毛豆、豇豆、辣椒。另有35%的人做季节性蔬菜,少则做二至三月,多则五至六月。还有15%是零零碎碎的散户。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蔬菜上市的不同季节采购并销售。现在,山东人已不只做山东菜,他们也到南方和北方去收购蔬菜并运来市场,甚至有人租田建立生产基地,越搞越大了。

  上海蔬菜业内老法师、江桥市场市场部经理张根兴进一步分析道:“做三四个月的,也是固定的。凡有一定种植面积一定产销量并有影响的蔬菜品种,必定有一个客户群体到市场来。”客户大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货未到,人先来。他们看行情、找车位还有仓位,确定货色放在什么地方卖,更重要的一条是向下家客户发布信息。另一种是打电话来,问价,货什么时候来。凡是遇到诸如此类情况,张根兴和他的同事们都会耐心地负责一一解答。对于第一次慕名而来的客户,江桥市场新客户接待处会带着他们从头到尾看市场运作的全过程。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接待处工作人员还会向他们介绍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今年1月31日,徐州铜山刘汉林、刘文一行8人来到江桥市场。张根兴亲自接待,帮他们安排位置,并帮忙找住宿,还考虑到他们的东西万一卖不掉,再帮着找到能够放一放东西的仓库。

  张根兴让记者看了当天的交易记录,外地客菜2681吨,本地菜80吨。这两天江桥交易总量平均在2600——2700吨之间。其中,笋100多吨、大白菜300吨、辣椒250吨、土豆210吨。他解释说,量没有问题,关键是,质要不断提高。菜篮子要的就是好口味。

  买卖土豆先作分析

  关于采购,张根兴讲了一个秋土豆的故事。安徽宣城的宣州地区,2003年1月14日,在驿山乡(今改为黄渡乡)一个村里开了“马铃薯生产和市场信息发布会”。限于条件,当地小学放半天假,借操场做会场,县、乡、村三级干部与农户500多人出席会议,张根兴做秋土豆市场分析报告。他分析秋土豆价格稳定,在市场上有需求,而且产地不多。该作物生长期短、投入成本低、上市时间长、耐储藏容易运输。接着,农艺师现场讲解科学种植方法。农户全部参加会议。去年种得很好,今年当地秋土豆将大大增加种植面积。

  福建霞浦蚕豆,也是如此。2004年9月22日,霞浦蚕豆对接上海市场专题讲解会召开。张根兴和市农科院李锦文教授前往霞浦分别讲解市场和种植技术。当地有3万至4万亩种蚕豆地,但老品种蚕豆吃上去涩嘴,而日本有个蚕豆品种青皮绿肉,肉头厚吃口糯,几年前一直推不开,新品种引不进。张根兴向前来与会的农民、营销户介绍了上海市场的需求,从口味到价格。另外还从地区优势入手,分析了霞浦蚕豆2002年3月9日上市,2003年3月5日上市,2004年2月28日上市,一只品种早上市就是抢占先机。现在改种引进的青皮绿肉,霞浦蚕豆吃口香糯,今年3月上旬,上海市民就可以尝鲜了。

  市场上优胜劣汰,品种质量不断提高,上海市民越吃越好,这其中有市场员工鲜为人知的功劳。福建永安红莴笋就是一个例证。

  原来,上海人一直习惯了白莴笋,对于闻所未闻的红莴笋不接受。2002年永安红莴笋在真如市场试销情况不好。当时四川、江苏的白莴笋畅销。然而,在永安市谢副市长介绍红莴笋时,张根兴一听就知道这个品种有市场潜力,它有两大特点是青皮绿肉,吃口脆嫩。第一次试销,张根兴帮着卖,一些商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要了点。第二次局面就改观了,等到第三次,永安红莴笋一露面,就被一个大客户包销了,其销量也超过了白莴笋,如今,红的来了,白的走了,尽管价格红贵白贱,但只要品质好,肯定有人买。

  一边采购一边“播种”

  好品种,引客户来,价格高,市场收入高,农民也得益,市民吃的品位也提高了。市场去“采购”,是通过讲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种植好品种的农产品。而农科人员去指导,怎样种好田,怎样搞反季节生产抢占市场。安徽宣城的毛豆,上海市民一年四季可以吃到,还有宣城的华阳番茄、花生、秋土豆,在市场占有量很高。今年安徽农副产品到沪上展销,宣城市副市长孙正东宴请来宾,特意把江桥市场的张根兴请到主桌来。

  如今,上海江桥市场交易价格信息已成为农副产品的“温度表”,浙江平湖市要求市场一三五把信息传真过去,当地电视台半月一次根据江桥信息进行本地产品分析。

  江桥市场的采购不是采购,而是“播种”——播种信息、机遇,还有致富的途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说农民辛苦,现在也应包含营销人员。蔬菜工作者,又何尝不辛苦。他们长年累月上中夜班,电视也看不到。他们有时打趣地说,多吃半夜饭,少吃年夜饭。许多职工也无奈成为半夜夫妻,他们长年累月为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作出了忘我的贡献。

  春节,当我们阖家团圆之际,请举杯时,为正在市场辛勤工作的上海农副产品采购员敬一杯酒。

  蔬菜曾“辉煌”采购最难忘

  1992年8月,一位五六十岁山东苍山老农推了一辆独轮车,旁边挂着两麻袋生姜。当了解到,他是推车从山东一路卖到上海,农民出身的康祖建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山东老农无意识但实在是来闯荡市场了。康祖建叫食堂里免费提供客饭,并叮嘱红烧肉要大一点。康祖建厚待了他,老农卖完生姜赚了钱,回去把上海需要生姜的市场信息传开了。现在,曹安市场已成为上海最大的生姜集散地,同时,曹安市场的生姜市场这一块是苍山人的天下。

  1996年,沂蒙山区一位小脚老太太,租了一辆车,满载大白菜,来到曹安市场借摊位。由于市场信息不灵,结果亏了300多元。一个老太太一下亏了那么多钱,可不是小事情。她找到市场,康总问她亏多少,一下子掏出300多元钱给她,并告诉她以后应该先摸清市场行情再来。老太太感动得不得了,最后说了一句非常动情的话:“我在曹安市场看到了活雷锋。”

  1993年9月,刚组建起曹安市场的总经理康祖建远赴内蒙古组织货源。他在免渡河车站准备把十多车皮的土豆运回来,找车皮、谈价格、看质量,而且一定要赶在9月20日前出关。不然下雪了东西出不去。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那个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直到9月18日专列才出来。等到康祖建20日出关,在火车上看到内蒙古草原已经纷纷扬扬地下起了漫天大雪。同去采购的许多人,过了10月1日才出来,土豆受冻烂掉,在真如车站太平桥货场一些采购员欲哭无泪。康祖建成功地买回土豆,在当时物资还短缺的年代着实风光了一回。

  这一段历史的回望,真是让人感慨。

  蔬菜市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产品

  本版摄影杨建正

  光生姜就采购了这么多

  采购大军忙得热火朝天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