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含山连片蔬菜大棚被迫拆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01:5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去年年初,含山县油脂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金针菇,带动群众致富的事,在巢湖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隆冬时节,记者再去仙踪镇江淮村察看,却发现原先大棚集中连片的壮观现象已荡然无存,昔日忙碌的农民也不见踪影。

  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为何发生如此变故?当初一心想发展金针菇产业的含山县油脂公司总经理纪南军,痛心地从档案柜里拿出报表递给记者。报表显示:公司共从农民手中收购金针菇19.89万公斤,按每公斤1.77元的价格,共获销售收入35.2万元;公司用于搭建大棚和提供生产原料等费用74.6万元,其他费用6.3万元。也就是说,生产金针菇的第一年,公司实际亏损45.7万元。

  纪南军说:“生产金针菇开头投资大,原先就准备第一年不赚钱。我们和仙踪镇、江淮村签订了3年协议,没想到一年就干不下去了。”

  含山县油脂公司作为油脂加工企业,生产的棉籽油、麻油等主要产品供不应求,每年7000吨的棉籽壳也被江苏、福建等地的客商全部包销。之所以选择金针菇,是因为5年前纪南军发现这是个好项目,不仅可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更主要的是能使当地一大批农民增收。纪南军说:“金针菇是绿色产品,在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市场。含山县离上海、南京、合肥、芜湖很近,市场前景看好。再说金针菇的生产时间是当年9月到第二年3月,正是农闲时节。按一个大棚收入3000元计算,农民农闲每个月可以获得500元收入,这对公司和农民来说都是好事。”

  2003年10月,含山县油脂公司在仙踪镇政府的热情欢迎下,来到该镇江淮村,集中60多亩农田建起90个大棚,发动67户村民种植金针菇。当初,公司准备按工厂化的模式组织生产,即“工人”按时上下班,实行月工资制,由于担心这些“农民工人”学不到技术,后来公司采取无偿提供生产原料和工具、农民自己免费承包大棚、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的做法,并和农民签订合同:一个大棚生产1万袋,一季下来保证收入不少于3000元。

  应该说这是一份双赢的合同,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意想不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金针菇生产费时费力,尤其是到后期采摘时工作量相当大,习惯于农闲时打牌、赌钱、闲聊的农民不干了。再加上有“一个棚收入不少于3000元”的合同保证,不少农民认为干得再差也无所谓,以至出现公司要求农民及时采菇,部分农民置之不理甚至把大棚锁起来出去玩的情况。

  2004年5月,含山县油脂公司董事会决定,从9月份开始,每发展一个大棚,农户需投入2000元作为抵押金,生产的金针菇由公司按每公斤1.0—1.15元的价格全部回收,使农民与企业双方利益紧密挂钩。按这种方式,农民每个大棚也能收入3000元,但公司的经营风险明显降低。此举遭到农民强烈反对。8月初,公司毅然拆掉所有大棚,纪南军痛心地说:“企业的钱丢了不是大事,但失去了这个产业是十分可惜的事。”

  采访时,曾参与这项工作的仙踪镇负责同志认为:农民的不支持、不配合,是导致这个产业中途夭折的主要原因。

  和纪南军一样痛心的还有江淮村的几名村干部。下派干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高学兵和书记曹先虎认定产业有着良好前景,计划恢复生产。去年9月,8名村干部和2名镇包村干部决定自己带头,每人发展一个大棚。10月初,他们共同投资7.3万元,在村部对面的荒地上建起10个大棚。

  看到村干部干得红红火火,不少农民心里又痒痒了。高学兵说:“当初叫他们干,说什么也不愿意,如今却说我们村干部不带他们干。这也是好事,说明他们的观念在转变。”本报通讯员田斌峰本报记者 张书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