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山东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05:46 大众网-大众日报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计划草案的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省上下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4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9%、19.2%和12.3%。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积极变化。全省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总产3516.7万吨,增长2.4%。畜牧水产业稳定发展,肉类总产达到696.5万吨,增长5.2%。农产品出口达到83亿美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507.40元,增长11.3%,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造林合格面积达到397.5万亩。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支撑作用增强。加大工业运行调节力度,着力缓解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498.3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5380.9亿元,分别增长26.5%和30.4%。原煤产量、发电量、货运量分别增长0.2%、22.4%和11.3%。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省集中力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5∶56.3∶32.2。企业重组改造步伐加快,“三个一批”培植力度加大,汽车、家电、石化、食品等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名牌”产品达到61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2292.1亿元和1383.6亿元,分别增长42.2%和48.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28.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8.9%。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071亿元和1473亿元。

  投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投资项目和开发区进行了全面清理,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9.3亿元,增长37.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3.3%和48.8%,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五小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1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513个,华泰林浆纸一体化、青岛炼油、重汽沃尔沃发动机、LNG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83.4亿元,增长13.9%。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从严控制出台涨价项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6%。

  “三个亮点”培植成效显著。全省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着力优化出口结构,实现进出口总值607.8亿美元,其中出口358.7亿美元,分别增长36.1%和35%。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使用外商投资98.2亿美元,增长3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增长29.3%,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活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27%,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

  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认真落实“三个突破”各项政策,加快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半岛8市区域合作、资源整合、产业协作机制开始启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69.1%和67.6%。实施突破菏泽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全市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出口分别增长39%、31.4%和1.4倍。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战略取得新成效,30个强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30个欠发达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保持社会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开工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项目218个,完成投资6.7亿元。省属高校招生32.9万人,增长27.1%;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50万平方米。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增长12.4%。全年共解决28.9万人的饮水问题,三年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省建设进展顺利,“平安山东”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我省一度受到禽流感疫情的冲击,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稳定的因素。在面临较多困难和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全省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发展活力与后劲明显增强,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和支持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服务业发展步伐不快,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较重;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与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物价仍在高位运行,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运输紧张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部分行业和领域改革不到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乡村两级债务较多,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通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2005年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省上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全面正确地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把握“三个关键”、落实“三个加大”、做到“三个增加”、抓好“五个突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18%,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5%。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左右。

  三、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保护耕地、调整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好保护基本农田各项措施,建立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和监督考核体系。加快实施粮食增产增效工程,搞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力争改造中低产田160万亩,保证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粮食产量700亿斤,确保粮食安全。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推进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引导优质专用小麦、瓜菜、花卉等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把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重点发展优质肉牛、肉羊和海珍品,全面提高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实施重点农业技术推广行动计划,促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培植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争取有更多的农产品打入大中城市超市。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制定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完善转移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市场—订单—培训—输出的新型劳务协作方式。搞好重点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组织实施“北上南下”、“西输东接”工程,着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歧视政策,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计划安排投资60亿元,优先用于困难地区人畜饮水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抓紧制定农村公路、自来水和中小学校舍维护办法。落实国家投资项目配套资金,推进骨干河道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抓好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的落实,取消农村“两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坚决杜绝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逐步清理和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和乡镇政权正常运转。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三个增加”为目标,着力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动制造业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采取资金集约投入、跨国集团引进、重大项目建设、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等综合措施,着力抓好制造业产业体系和配套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突出抓好汽车、船舶、电子信息、石化、家电、纺织服装和食品工业七个产业链,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力量培植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扶持发展20家海尔式知名企业,力争有30家骨干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名牌产品开发,努力培育100个全国知名品牌,推动更多的工业品进入国内知名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00家重点企业要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集中开发一批制造业关键技术、软件技术、生物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积极组织上报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培植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支持齐鲁软件园、禹城功能糖、淄博工程陶瓷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各类园区的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领域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繁荣发展服务业。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融合发展为方向,突出抓好观念更新、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三个关键,力争在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市场深度开发,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依托现有物流设施,把整合资源与引进外资结合起来,着力搞好大中城市物流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物流平台。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改造重组,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抓住国家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机遇,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以特许经营等形式进入。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信誉好、有特色的中介机构。全面清理收费项目,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改变服务业用电用水等价格过高的状况。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稳妥发展证券和保险业,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眼于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壮大实力,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多元化,实现从低水平扩张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鼓励民营企业向特色产业带聚集,实现从分散经营向聚集化经营转变。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支持建立以股份制、会员制等为主要形式的担保机构,积极倡导企业合作担保、联合担保,切实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

  五、推进市场取向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矛盾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稳步实施,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提高经济社会市场化程度。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重点,加快省属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规范改制程序,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对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落实好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稳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抓紧出台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综合运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信贷政策、信息发布等手段,调控社会投资。改进和规范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完善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改进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实施省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办法和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完善政府投资后评估制度,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多种经营主体进入粮食市场。加强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法。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完善粮食市场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组织实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方案,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全面落实差别电价政策,逐步统一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用电价格;制定煤电联动具体实施意见,理顺煤炭和电力企业的价格关系。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尽快实行农业用水终端水价制度、城市用水阶梯式水价和超量加价制度。加强农产品价格监督,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全面推行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立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理机制。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强化控制污染、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等关键环节,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落实好《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继续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出台酿造、印染、水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部关停向输水干线排污的重污染企业生产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1.3万吨。做好燃煤电厂脱硫工作,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建设高效脱硫设施,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52万吨。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出台重点流域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办法,引导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场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荒山荒地荒滩植树造林,继续抓好沿海防护林、淮河流域防护林、黄河故道沙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搞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抓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体系,完善行业、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盘活土地存量资源为重点,对破产企业占地进行置换,鼓励旧城改造、对旧村和空心村进行整治复垦,统筹搞好煤炭塌陷地综合开发,抓紧实施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造工程。执行好土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必需的重点项目,以及投入强度大、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多的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列入国家用地计划。坚决制止向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供地,从严控制各类园区、企业用地面积。全面做好节水节能工作,组织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争取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上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搞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秸秆发电和建设垃圾发电设施。

  组织好煤电油运供需衔接。以缓解电煤运输瓶颈制约为重点,协调有关各方,铁路、公路、海运并举,确保电煤运输通道畅通,提高省外电煤到货率。加快新菏兖石大能力运煤通道配套设施建设,着手实施蓝烟线提速改造工程,扩大西煤东运能力,保证胶东半岛地区电煤稳定供应。抓紧新上一批电源、电网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争取上半年青州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如期向胶东地区输电。统筹考虑能源的供需平衡问题,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能源供求协调机制。

  七、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措施,着力搞好项目接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协调、先急后缓、适度超前、提高质量的原则,制定港口、路网等建设规划,搞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和建设。煤炭,计划投资60.6亿元,重点搞好巨野煤田开发,建设矿井项目37个,新增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计划投资95亿元,重点加强油田勘探和油气资源开发,新增原油生产能力280万吨。电力,电网工程计划投资93.3亿元,重点建设500千伏骨干电网和第二批县城电网改造项目;抓好10个2×30万千瓦应急电源项目建设,做好海阳核电站、荣成实验核电站前期工作。交通,公路计划投资224亿元,重点完善路网结构,搞好省际路网连接和疏港公路建设,着力建设滨州至大高等项目;港航计划安排投资53亿元,抓好青岛、日照等港口扩建工程,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完成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龙烟、黄大铁路项目;全面完成济南机场扩建工程。水利,计划投资55亿元,重点建设南水北调、胶东调水、东调南下三大工程。

  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投资安排要突出结构调整、加强薄弱环节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扶持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改造、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对华泰林浆纸一体化、青岛炼油、重汽沃尔沃发动机、核低温海水淡化等重大项目,制定好阶段性目标,分解落实责任,争取尽快开工建设。政府投资要向农业、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倾斜,启动一批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项目。继续做好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工作。综合运用土地供应、环保评价、市场准入等措施,引导好投资方向,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完善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强化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优化贷款结构,增加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大力培植上市后备资源,支持16家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融资。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选择部分城市公用事业项目向社会转让经营权。继续完善项目推介制度,促进建设项目与信贷资金的对接。完善投资和创业环境,吸引省外企业参与我省重点项目建设。创新融资方式,试行运用发放受益凭证等方式,为建设项目筹集资金。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着力提高最终消费率。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和特困居民的收入,有条件的地方要抓紧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扩大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规模,并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落实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停车设施。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诚信山东”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居民信用体系;规范住房、教育等领域收费,尽快降低过高的医药收费,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引导城市商业企业到乡镇驻地和富裕村开设便民商店,发展连锁经营,增加农村销售网点。

  八、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区域统筹发展

  把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加大“三个突破”实施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

  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完成120项城市专业规划编制。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一律实行公开招标。统筹安排城市建设资金,计划投资490亿元,新建15座垃圾处理厂,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垃圾、污水日处理能力2000吨和45万吨;新建扩建城市道路700万平方米;以整治背街小巷、住宅小区、改善生活环境为重点,搞好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和垃圾收集转运。落实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市场化,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力争城市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完善8市决策协调和联动运作机制,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融合竞争的要求,搞好各市功能定位,推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市场体系的一体化。统筹解决区域内交通、电力、水源等重大问题,着手规划建设青烟威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落实好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宣言,加速形成半岛无障碍旅游区。强化青岛龙头地位,抓紧落实放权给青岛的各项政策,推动青岛区港联动,实现港口与保税区的融合发展,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集中支持基础设施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战略,全面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实施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对30个强县实行动态管理,协调解决30个欠发达县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好8市和省直部门对口帮扶菏泽工作,加快实施“百个项目进菏泽”工程。主动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共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九、加快发展外经外贸,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把扩大外贸出口、提高招商质量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结合起来,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树立全球化战略意识,推动对外开放再上新水平、再跨新台阶。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出口结构调整力度,运用外贸发展基金补贴、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集中力量扶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特别要抓住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的机遇,增强纺织服装的设计开发能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完善反倾销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提升加工贸易档次和水平,依托东部沿海地区现有各类园区,吸引日韩欧美企业来我省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推动加工贸易模式尽快实现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外商投资的产业集中度,坚决控制引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推进大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争取有20家国有企业和骨干民营企业实现外资并购。全面推动与日韩在投资、旅游、文化、教育、劳务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做好与欧洲、美国、加拿大等的经贸合作,推出一批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着力搞好项目对接。组织好重大招商活动,抓好已签约重点项目的责任落实和跟踪调度。以完善产业配套为重点,加强物流设施、采购网络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协调组织具备条件的企业,有目标地到国外、省外某一地区进行集中投资,开发省内紧缺资源,建设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带料加工贸易,扩大经济发展空间。

  十、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增加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强化农村、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以及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大资源整合和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注重发展竞争力强、就业容量大的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城市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再就业培训,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广开资金筹集渠道,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年金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完善投入机制、提升质量水平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力争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加快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校舍改造138万平方米。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继续实施高中扩招工程。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大力推进职业学校建设,加快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搞好党政、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等事业。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任务,依法加强传染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组织开展公立医疗机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试点。编制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规划,优先发展和保证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贫困地区县医院和地级示范中医院改造,重点搞好250个中心镇卫生院的改扩建。继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大省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农村体育、城市社区体育活动,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认真做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气象测绘、防震减灾和扶贫开发等各项工作。

  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解决困难群众子女上学、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以及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的检查力度,坚决杜绝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及时排查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编制工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化对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进一步更新规划理念,推进规划内容和形式创新,搞好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进度,抓紧研究提出总体规划纲要,提高规划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努力使规划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五个统筹”的规划,成为突出深化各方面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规划,成为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