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可入画可入诗还可入药乙酉鸡年与鸡共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10:22 燕赵晚报

  鸡年将至。在中国人眼里,鸡是吉祥如意的动物,鸡谐音“吉利”,鸡年的到来,鸡的形象成了喜庆的象征。

  金鸡,是人们对鸡的美称。我国养鸡历史悠久,是最早把野鸡驯化为家鸡的国家。鸡性情温和、勤勉,每日清晨打鸣报晓。古人曾把金鸡啼晓当成国家大事,还创造了一系列和鸡有关的典故。鸡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俗话说“宁食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说明属于禽类的鸡肉比畜类肉味鲜美,鸡蛋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鸡的种类很多,除了食用外,还有娱乐用的斗鸡、观赏用的长尾鸡、微型鸡,药用的乌骨鸡等。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中有关鸡的年画、泥塑、剪纸、书法、国画以及玩具、图案、烟标、奖券、火花、卡片等比比皆是。鸡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千姿百态的神韵和造型,深受人们的喜爱。鸡的历史中外科学家:人鸡拥有共同祖先

  中国科学家与外国同行联手绘制出了首张“鸡基因构架图谱”,科学家说,人类有8000年的养鸡历史,中国人养鸡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河南裴李岗遗址、河北磁山遗址等都找到了华夏先民圈养鸡的痕迹。但人类对鸡的了解才刚刚开始。

  中外科学家联合绘制的“鸡基因图谱”,不但分析出红原鸡、乌鸡、肉鸡、蛋鸡4个鸡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而且发现鸡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鸡和人类在约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

  也许人类与鸡相识得太早、相处得太亲,而忽略了对它的客观把握。直到一场措手不及的禽流感突袭而来,人类才意识到对这个“亲密朋友”了解得太少。2004年1月,高致病性禽流感突袭中国,50天内中国内地发生了49起疫情。科学家认为,鸡基因图谱的绘制真正有助于揭示禽流感从鸡传染给人类的途径。

  看来,人类认识自然的路还很漫长。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似乎和年初的禽流感成为一对首尾呼应的暗示,提醒着沾沾自喜的人类:自然之谜远未解开。2005乙酉年,让我们与鸡共处,与自然共处。(肖敏)鸡入地名鸡年趣说“鸡”地名

  农历2005年乙酉年是鸡年。在我国,带“鸡”字的地名还真不少。

  在地市级的地名中,有两个带“鸡”的。一个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鸡西市,因位于鸡冠山之西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基地;一个是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相传是炎帝的诞生地和周秦王朝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地名中,共有四个带有“鸡”字,它们是鸡西市所辖的鸡冠区、鸡东县,宝鸡市所辖的宝鸡县,河北邯郸市所辖的鸡泽县。

  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各村寨轮流办场、老百姓轮流赶场的习俗。民间习惯用12生肖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墟进行命名,如把某天前往甲地赶场称之为赶牛场,而把几天后前往乙地赶场称之为赶马场等。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这些场名变成了地名,如把甲地称为牛场、乙地称为马场。因此,西南便有很多叫“鸡场”“鸡街”的地方。在贵州,共有7个“鸡场”乡镇。

  至于带“鸡”字的地名称呼就更多了,根据贵州省地名管理系统查询,发现在贵州省有1193个带“鸡”的地名,涉及到行政村名、自然村寨名、水库、山峰、河流、洞穴等等。(黄勇)鸡入邮票灵感来自“书画同源”———访第三套鸡年生肖邮票设计者吕胜中

  我国第三套鸡年生肖邮票———《乙酉年》生肖邮票已由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这枚特种邮票面值80分,发行量5200万枚。与之相配套的首日封、邮折等邮品同时发行。

  今年的《乙酉年》“富贵大鸡”邮票的图案,是一只五彩斑斓的大公鸡脚踩一轮初升的太阳,正引颈向天歌,而它的背羽、腿脚与朝阳正好形成一个“酉”字。

  这枚邮票的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告诉记者,他创作的灵感来自“书画同源”。

  吕胜中介绍说,他设计“富贵大鸡”邮票构思包括两部分:其一,要揭示出生肖鸡的文化内涵和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吉祥含义;其二,要在图案中以中国汉字的形式显示出干支纪年。

  “公鸡和太阳代表着阳性和生命,公鸡尾巴用牡丹花构成,牡丹代表女性,这已经很直白了———阴阳和谐,化生万物。”吕胜中在设计中运用了两种形式的艺术语言,鸡的躯干和腿是用书法水墨大笔挥抹而成,鸡头鸡尾用民间刺绣精雕细琢,渲染出质朴中的美不胜收。

  “有人说鸡头、鸡身像一个‘乙’字,我并没有特别地要这样设计,人们自己‘读画’读出来更好,这就是我国的一句古话‘书画同源’。”(万一朱薇)鸡入菜肴鸡入菜肴千百种

  “贵妃”“乞丐”均喜欢

  鸡肉以营养丰富、肉质鲜嫩而成为各民族美食。“贵妃鸡”“叫花鸡”,从这些有趣的名称中可以看出,上至皇亲、下到乞儿,人人闻鸡垂涎欲滴,个个吃鸡大快朵颐。

  在中国,各民族对鸡均不忌口,以鸡为主料的菜肴多达数百种,八大菜系均有自己的“鸡”系招牌菜,而这些招牌菜的背后莫不隐藏一段传说典故。

  川菜中的“宫保鸡丁”相当有名,据说这是清朝咸丰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最喜欢的一道家常菜,以鲜嫩鸡丁与花生米、干辣椒爆炒而成。丁宝桢有皇帝封赐的“太子少保”官衔,人称“丁宫保”,这道家常菜后世遂称“宫保鸡丁”。

  苏州名菜“贵妃鸡”的历史有千年之久。据说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某日宴饮,微醉之中的杨贵妃一时情迷,喊了一句“我要飞上天”。同样醉眼蒙的唐玄宗立即让御厨去做“飞上天”。这可急坏了众人。后来,还是一名苏州厨师急中生智,以童子鸡翅佐以香菇、嫩笋、淡菜等焖烧献上,受到杨贵妃赏识。

  “叫花鸡”的故事则更生动有趣,说的是清代浙江有一叫花子讨得一只鸡,既无锅,又无调料,只好去脏涂泥置于火上烧烤。烤熟时正赶上饥肠辘辘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此,分得一半,奇香无比,“叫花鸡”从此名扬天下。“无鸡不成席”。不光是中国人对吃鸡情有独钟,外国人也以“鸡”为主菜之一。从“肯德基”到“麦当劳”,洋快餐的财源莫不随“鸡”而来。至于“平安夜”西方人吃的火鸡,虽然个头大一些,但还是鸡族一员。(魏运亨)鸡入神话雄鸡屡次成主角驻足中外神话中

  雄鸡在优美的中外神话故事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甚至是“创世神话”中的主角。

  《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中就有唐僧师徒在毒敌山琵琶洞被蝎子精围困,多亏“昴日星官”下界捉妖的故事。那“昴日星官”是二十八宿之一,住在上天的光明宫,本相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鸡”。它长叫一声,妖现原形,再叫一声,蝎子精浑身酥软,死于面前。

  汉族的神话如此优美动人,少数民族的神话中,鸡的地位更高,传说更久远。纳西族的创世神话《人祖利恩》,讲的是一位真神生了白蛋,孵出白鸡,白鸡又演化成9位开天的兄弟、6位辟地的姐妹,这些人后来成为人类的始祖。

  瑶族的古代神话中,雷公与鸡的关系异常紧密,有“雷公是鸡”和“雷公怕鸡厌恶鸡”两种版本的许多故事。

  除了中国,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关于鸡的神话故事。在北欧的古代神话中,宇宙由9个世界组成,最上层是诸神国度,诸神之父奥丁就住在金碧辉煌的神殿里。而神殿黄金屋顶上有一只金冠公鸡,它专司报晓,负责叫醒诸神,开始新一天的生活。(魏运亨)鸡破迷信民俗学家:无春不宜嫁娶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一些年轻人受“鸡年无春,不宜嫁娶”的迷信思想影响,赶在春节前举办婚礼,或者把婚期推迟到2006年春节之后。河南大学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说,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是“黑巫术”迷信思想意识的一种表现,与我国正面、健康的民俗民风背道而驰,古往今来一直受到批判。

  高有鹏教授解释说,类似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所谓“无春”,或称“盲春”,就是没有“立春”的意思。立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

  2005年是鸡年,农历鸡年的第一天,即大年初一,是在阳历2月9日,已过了2月4日立春的节气,而2006年的立春碰巧又在春节之后。这样一来,农历鸡年内就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有无立春只是农历和阳历之间不同的规则造成的。春节是按农历算的,最早在1月20日出现,最晚甚至到了2月20日,而立春通常固定在每年2月4日左右,因此立春出现在春节前并不罕见,例如1999年、2000年的立春都在春节前。

  为了顺应寒暑变化,与公历保持一致,农历还采用了19年中加入7个闰月的方法,因此每19年中有7个年头是缺少立春的“无春年”,7个年头是“双春年”,另外5个年头是“单春年”。所谓鸡年“无春”,不适合男女结婚的说法,毫无科学根据。(林建杨)鸡入唐诗诗人吟咏不忘“鸡”《全唐诗》中藏千首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千古名句。鸡作为中国百姓最熟悉最喜爱的动物之一,曾被无数诗人写入诗篇之中,趣话不少。

  据记者查阅,仅一部《全唐诗》,标题中带有“鸡”字的就有48首,像杜甫有一首诗,篇名就是一个字:鸡。至于内容中含有“鸡”字的则多达992首,占全唐诗总量的2.3%。

  唐代著名诗人中,白居易诗中带“鸡”字最多,为68首;李白有49首;杜甫有38首。此外,如王维、元稹、刘禹锡等人也均有大量“鸡”诗存世。

  有意思的是,不但普通诗人的诗中带“鸡”,贵为皇帝者也念“鸡”不忘。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存世诗中,分别在2首和3首诗中带有“鸡”字。其中诗书画俱佳的李隆基在《傀儡吟》中写道“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摆弄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全诗生动传神,含义深刻。(魏运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