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指挥水电大合唱 缓解中国能源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11:01 新华网

  编者按:围绕我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生态论”和“水电论”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且愈演愈烈。水电建设的“环境成本账”必须要算清,中国迈出的坚定的发展步伐又一刻不能停歇。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到底孰轻孰重?鱼和熊掌如何才能兼得?为此,长期关注、跟踪我国水电建设的新华社资深记者何大新特为本刊撰写文章,对我国水电建设的现状、出路以及利弊等问题进行了战略性和全景式的深度思考。这或许能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和帮助。

  面对“生态论”与“水电论”的争论

  去年春天的时候,国内一些环保人士提出了怒江上游修建电站的问题,呼唤“保留一条绿色的怒江吧”;不久,世界遗产委员会又对2003年才列入世界遗产的云南“三江并流”提出警告,据说也是因怒江上游要建13座电站。最近有报道,国外又向长江的生态亮出了黄牌,理由是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上正在和准备兴建50座水电站。

  作者自认为是个环保主义者,也与同事们利用各种机会呼唤绿色,呼唤生态保护:如果为了发展而破坏生存环境,我们要扪心自问,发展为了什么?怒江上游的电站、金沙江虎跳峡电站上不上,确实应当考虑到生态保护。

  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中国的现实。

  中国的现实线头太多,最粗的一个是:要不要工业化?这也是在中国讨论“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命题的关键所在。

  世界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工业化是一个农业国走向进一步强盛的必经之路,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在走这条路或已走过这条路。中国的发展历程亦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欲强盛,就中国之现状,选择走什么路呢?做一个进一步优化的农业国?做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世界花园”?这些都可以作为选择,但都不是通衢大道。通衢大道应当是:工业化之路。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工业化的国家是一个永远站不起来的国家。要工业化,要城市化,就必须付出一部分环境成本。在锁定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后,我们对此应该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聪明的话,只是应当考虑如何把这个代价控制到最小,既达到我们的发展目标,又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国学者L.R.布朗曾在《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一个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我们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核,也是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实,“生态论”也罢,“水电论”也罢,谋的都是民众之根本利益。

  如何看待民众的利益点?李冰修都江堰对当时岷江的生态有所改变,巴拿马运河对生态也有所改变。可谁来测定这些变量的大小优劣呢?历史却悄悄地告诉人们: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没有巴拿马运河,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船还得绕过南美洲。事实证明,这样的工程为民众立下了千秋功业。

  现在,人民又需要电了。

  问题往小了说,有多少人可以不用电呢?不用电视机,不用空调、电话,不用电灯?问题往大了说,我们的工厂要不要开工,我们的交通要不要畅通,我们的商店要不要开业,我们的雷达要不要运转,我们的医院、学校、政府要不要照明?我们多么想又吃熊掌又吃鱼,既发展了水电,又不付出任何环境代价。可谁能同时做这两道菜呢?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在我国,开发水能资源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并非没有贡献。

  水能是我国可选择的最现实的途径。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严重污染环境,也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压力。而水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于我国而言,水库大坝的建设有其客观必然性。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强烈的季风特征,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洪水和干旱灾害交替出现。没有水库,就没有旱涝保收的现代化农业,就不可能养活13亿人口。同时水库为众多缺少自然河流的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对于水电而言,修建水库可以利用河流的落差,拦蓄洪水、调节径流,以丰补歉,并根据电网需求灵活发电,解决电网调峰问题,对电网安全运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都用煤发电,污染至极。况且,我们有多少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水电站,人的温饱、生活用水、防洪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谈不上。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霍格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展望未来,大坝建设仍将继续,原因在于大坝和水库的建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许多可行性论证中的首选,并往往是它们最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这就是大局。大局决定成败。

  让水电来缓解中国能源压力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能源消耗大国。

  进入“十五”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的能源需求超高速增长。2003年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已达16.8亿吨标准煤,与2000年相比,增长49.53%,平均年增长14.35%。其中煤炭产量达16.67亿吨,增长67.03%,年均增长18.65%。石油进口大幅度增加,2003年净进口石油9700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39.35%,平均年增长11.69%。按照2004年的统计,我国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1%。而据最新统计,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量占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增长量的68.5%。

  能源压力骤然变大。最突出的表现在我国能源消费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即煤炭和石油,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亿~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储量仅203亿吨,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当然,全球都不轻松。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评估,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本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

  制定科学的中国能源政策,时不我待。

  如果将我们的视角拓展到世界范围和中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可以发现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一是从全球特别是从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趋势看,能源消费已经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虽然做出最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入“后石油时代”的判断还为时尚早,但这一发展趋势已初现端倪。全球能源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中国能否把握住此趋势,有意识地在能源领域实行跨越式战略。

  二是从中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来观察,尽管在本世纪的头20年有可能仍然以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但是不改变能源长期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局面,将严重削弱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未来20年,在满足能源需求增长的同时,还要将我国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逐步转为可再生能源,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说水电了,请它来帮助我们缓解能源压力吧。

  中国的煤炭蕴藏量在世界上并非最多,石油蕴藏量也没有排在前面,可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水电资源蕴藏量在全世界可是第一位的。我国水电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6.89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为3.95亿千瓦,目前已开发量还不到经济可开发量的1/5。如果能在2020年之前开发出2亿千瓦水电,中国的能源状况将大大改善。

  什么是中国电力大格局?事实非常简单,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用电需求量大,能源缺乏;西部资源丰富,自身缺乏消化能力,东西部又共同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能源的大课题。根据这个特征,特别是要改变目前中国火电比例过高、水电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状况。“九五”期间,国家确定了“优先发展水电”的原则,并提出了“西电东送”整体方案。可以说,在今后一个不算短的历史阶段内,我国以水为主的发电基地在西部、用电负荷主要在东部的格局大势已定。

  有趣的是,水电的“开发”与石油开发和煤炭开发有着本质的不同。后二者的开发意味着消费掉了,而水电的开发则意味着不间断的持续利用。一立方米的水穿过水轮机贡献出电能之后流下去,还是一立方米水,理论上也没有污染。电不但可以用来照明,带动各种机械设备,还可以驱动铁路机车、地铁。以现在的技术尚不能用于汽油消耗量最大的汽车,但可以用来烧饭、取暖,置换出天然气去驱动汽车。

  2000年春天,有人以当时二滩电站一些电量送不出去造成弃水和亏损为由,提出“四川的水电多了”。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四川省上报国家立项的若干巨、大型水电站被耽搁下来。

  客观现实有时也很幽默,戏剧性地与人们开着玩笑。

  2002年,中国开始大面积缺电。全国共有12个省、市、区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进入2003年,又新增4个省份,全国已经有一半省份缺电。到了2004年,电力需求受GDP增量拉动继续增长,缺电省份扩大到24个。号称中国水电第一大省,也就是两年前被一些人认为“电多了,不宜再上新的水电项目”的四川省,2003年上半年拉闸限电达到5万多条次,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当年冬天,破天荒地从华东地区购买两亿度电入川救急。

  由于在最应当上水电的时候我们错过了机会,建设期较长的水电远水解不了近渴。临时抱佛脚,选择之一是火电机组开足马力,选择之二是各地又在加速上火电。于是“电荒”又引发“煤荒”。事实是最好的老师。面对2002年以来的大面积缺电,国家决策部门一改几年前的“慎重”态度,除了接连批准巨、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外,还新批了众多大、中型火电站新项目和扩容项目。“十五”规划原确定“十五”期间全国新开工的电源项目为6000万至8000万千瓦,现经国务院调整为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万千瓦。这样,上限就达到了11000万千瓦。

  指望用水电来替代石油的想法是天真的,但不去寻求用水电来缓解石油短缺的做法则是愚蠢的。一边是石油压力太大,一边是水电资源极其丰富。让水电“升帐”,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科学指挥水电大合唱

  从2002年开始出现的全国大面积缺电,其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我国水电建设未能打“超前战”。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源和交通建设应当绝对超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消耗总量巨大的国家来说,能源建设更是必须绝对超前。

  国内外一些专业机构的调查表明,按照我国目前的建设速度,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国际电联根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奋斗目标测算,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是目前的2.6倍,达42000亿千瓦时,这就要求把全国总装机容量从目前的4.4亿千瓦提高到10亿千瓦左右。届时,即使三峡工程的26台机组和金沙江4座巨型水电站全部投入发电,也仍然不能满足全国用电增长的需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上水电是明智之举。

  明智之举也要讲科学。用科学来指挥中国的水电大合唱。

  一是保持连续性,防止大起大落。水电建设是有规律的。当前确实缺电,但也确实存在“上电急躁症”。前不久,国家电网宣布,2004年全国新投入运行发电机组4000万千瓦,2005年缺电状况将得以缓解。可以说,再过两年也许会出现更为强盛的新一轮“相对过剩”。不是电多了,而是用电负荷还没上去。建电超前与电量在某一阶段大量过剩是两回事。掌握适度原则,提高预见力非常重要。同时,在缺电时更要注意控制新上电厂的水火比例,为未来巨大型水电站投产预留市场空间。

  二是提防“跑马圈水”。现在在西南的中小河流上,“跑马圈水”表现得十分突出。一些并不具有多少实力的“水电掮客”,抢占资源后开发不了,又转卖,实质上是在卖资源。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随意转让水能资源开发权,擅自简化电站的审批程序,甚至让未完成初设的水电站提前开工,以致近几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归口管理的“四无”电站。西南某省1998年以来开工和投产的装机500千瓦以上的电站中,这类“四无”电站竟有125座之多。专家建议,应从电力建设的全局来考虑,促进电力建设连续、有序进行,避免无序竞争。河流的开发需要由国家和各省统一规划,将资源合理配置,不能由开发企业随意“圈占”。

  三是关注滥上小水电对生态的破坏。我们的前提应当是鼓励中小水电发展。但应当“科学发展”,不能山山拦水,处处建坝。因为小水电不像大水电,大多没有防洪拦沙和调节功能,且易对生态造成影响。在一些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宁可多花钱拉线输电,也不要轻易拦水建坝。我们各级政府有责任提前做好诸如投资比较、利益平衡这些工作。

  四是节约能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更是一个能源浪费大国。人家用5公升汽油能办成的事,我们却要用10公升、12公升。

  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此盖源于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如果总是习惯用增加供应总量来对付增长的需要,我们将走入一个死圈。

  五是认真做好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这是个牵扯面较广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关系中国水电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大问题。国家历来关心库区移民的补偿和安置问题,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妥善安置是个优秀范例。但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库区未能圆满做好这项工作的情况。移民机构、地方政府和建电企业有责任研究合理办法并把来自国家和其他渠道的诸种补偿切实用到位,绝不允许挪用。可以说:所有库区移民高兴之日,才是中国水电事业的春天到来之时。(何大新)(/半月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