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学,踌躇满志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09:02 南方都市报 |
新年之际,广东文坛捷报频传,广东文学能否走向新的辉煌? 广东文学,踌躇满志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黄兆晖 新年前后,广东文坛捷报频传:在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鄢烈山、杨黎光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和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吕雷长篇小说《疍家大江》、谢有顺文学评论《中国散文二十讲》入选中国作协2004年重点作品扶持篇目;而由吕雷和佛山市高明区赵洪合著的长篇小说《大江沉重》作为全国26部入围作品之一,进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更引起广泛的关注;另外,本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女作家魏微加盟广东作协,也给广东文坛带来新的风景。这些成绩是否预示着广东文学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鄢烈山、杨黎光折桂 2004年12月28日,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正式揭晓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在全部七个类别的奖项评比中,我省作家摘取两项桂冠,鄢烈山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荣获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杨黎光长篇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这是近年来广东作家在这个文学大奖中的重大收获。 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望新透露:鄢烈山的评奖作品是最后一刻才送到的,可是出于对作者作品水平的信任,他们毅然突破了既定的推选步骤,直接推荐参选鲁迅文学奖。“我们不想浪费任何一次可能获奖的机会。” 尽管鄢烈山表示获奖是一种偶然性很强的事,但他还是为在广东拿到这个文学大奖感到相当欣慰。“我不是中国作协会员,只是从湖北省作协转会到广东省作协。广东省作协推荐了我的这本书参评,最终评上了,表明文学界、文化界的作家们对我这个比较‘边缘化’的写作者没有恶感和偏见。” 中国作协2004扶持项目 吕雷、谢有顺入选 2004年底,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正式对外发布2004年重点作品扶持篇目。广东省作家协会推荐的两个文学选题榜上有名,分别是吕雷长篇小说《疍家大江》、谢有顺文学评论《中国散文二十讲》。据悉,共有35个团体会员单位推荐申报228个选题,最终34个选题经过遴选被确定为2004年重点扶持的项目。 近段时间,吕雷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一个是他和赵洪合著的长篇小说《大江沉重》终于不负众望,敲开了茅盾文学奖的大门;另一项就是他的下一部长篇小说《疍家大江》成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对于这部还没有完全的作品,吕雷并不愿意多说,他介绍这是一部反映广东百年历史的小说。“广东需要这么一部长篇。”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办公室的工作构想,对被列为重点选题的作品,将实行跟踪管理:先期会根据情况的不同,对这些选题投入少量的资金,以帮助作家解决部分必需的工作费、生活费和资料费等,随后扶持办公室和推荐单位将定期了解重点作品的创作情况,根据其作品完成后的水平,分阶段实施扶持。比如可以为作品的未定稿召开专家讨论会,为发表的作品召开研讨推介会等。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大江沉重》进入终评 1月,吕雷和赵洪合著的长篇小说《大江沉重》入选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名单的消息公布后,在广东文坛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因为这是自刘斯奋的《白门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广东又一部入围茅盾文学奖最后“决战”的长篇小说。入选的还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张洁、莫言等人的作品。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每四年评选一次。 《大江沉重》是一部浓缩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高速发展、创造当代改革开放奇迹的60万字长篇力作。小说出版后先后有数家媒体转载或连载,引起读者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正在筹拍中。 广东文学批评家江锐歆认为,《大江沉重》既体现了一种恢弘的叙事性,也体现了一种岭南特色的文化底蕴,是一部相当具有艺术特点的“深沉之作”。 对于《大江沉重》的入选,吕雷表示这只是一张“入场券”,并不是最后的胜利。他反复强调,一个作家只有不断拿出有分量的作品,才对得起“作家”这个称号。 人才引进新成果 鲁奖得主加盟广东 春节前,还有一个消息在广东文坛引发议论:本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得主魏微由浙江作协转入广东作协。1970年出生的女作家魏微以《大老郑的女人》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70后”作家首次入主中国作协主办的重要奖项。 为什么要引进魏微呢?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望新说,广东的中短篇小说在中国最高文学评奖中已经缺席了21年。“由此引进一些优秀的人才是必要的,魏微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她自己也愿意加盟广东。谢望新介绍,虽然有关手续还没办完,但魏微已到广东作协主办的《作品》杂志上班,最终调到广东文学院。谢望新还透露,在江苏作家协会对她的奖励之外,广东作家协会还将给予魏微一定数额的奖励。“在引进人才这方面我们是不惜代价、不惜成本的。” 魏微表示,广州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城市,她希望在这里让生活安定下来,以便能够专心创作。“我原来认为广东注重经济,不会太关注文化,可是当我来了之后发现,文化气氛还是挺浓的,而且气息比较纯正。比北京等城市更纯正。北京文化发达,可是也相当躁动,广东的朋友非常安静,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目标,有信念,看到这些我觉得特别亲切。” 访谈 让广东的声音更加嘹亮 谢望新 (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执行主编) 去年,我们彻底改革了专业作家的终身制,改为选题制,打破了文学领域的大锅饭。我省设立了总奖金为80万元的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对8位签约作家进行奖励。每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将得到20万元奖励;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每部奖励10万元;广东省级文学奖一等奖每部1万至3万元。另外,社会反响大的优秀作品也将在经过评审后获得3万至5万元奖励。同时,广东将废除每月给作家发放创作津贴的做法。原广东文学院的一级作家也取消特权,必须与其他申报者一样通过选题评审程序后方可获聘。210万元的文学奖励和扶持资金全部到位,为我们开展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机制的改革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04年,我们一共三次问鼎全国最高规格的文学大奖:其中两项是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和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另一项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广东作家在同一年度内获得全国性政府文学奖最多的一年。吕雷和赵洪合著的长篇小说《大江沉重》入选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这给我们带来了更高的期待。与此同时,吕雷长篇小说《蛋家大江》、谢有顺文学评论《中国散文二十讲》入选中国作协2004年重点作品扶持篇目,也是十分难得的。另外,张柠的文学评论集《飞翔的蝙蝠》获得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 广东作协扶持和培养本土作家这个原则没有改变,但当我们本土还缺少某些文学元素的时候,我们要借助某些外部的力量,大胆引进全国优秀的文学人才,魏微的到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不能忘记平民意识,可我们所有的事业也需要精英意识。 我们着重关注三种文学:首先我们关注打工文学,毕竟我们有这么庞大的一个打工群体。第二就是关注校园文学。校园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教育的现象。深圳设立了校园文学的作家协会。第三,关注网络文学。广东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滞后的,还不发达、不成型。没有自己的活跃阵地。如果说70后一代作家还是印刷媒体作家,80后作家就是网络作家,他们有自己的领袖人物。广东的网络文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代表人物。广东虽然处于文化的“外省”,也应当抓住新的可能和机遇。 《作品》杂志连续4年举办了全国性的文学大赛:2002年的文学院专业作家作品大赛,2003年的全国女作家短篇小说作品大赛,2004年的全国女作家散文作品大赛,今年已经开始的全国青年诗人诗歌大赛。《作品》杂志不仅是个地域性的刊物,也必须是一个全国性的刊物。 2005年,我们要进行中国十大文学事件的评选,让广东的声音更加嘹亮。我们还要举办传媒系统的作家和批评家会议,把传媒的优势引进文学,动员全广东的文学创作力量,在最广泛的社会层面上,促进我们的作家进行创作。 我质疑“诗歌大省”的说法 《中国新诗年鉴》主编 杨克 广东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镇。就全国来讲,这些年的广东诗歌肯定算比较活跃的。这主要体现在广东的诗人做了很多事情:《中国新诗年鉴》已经编到第七个年头了,2004卷即将推出;黄礼孩主持的《诗歌与人》系列去年做了“中国十大女诗人”等,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一个品牌;新的民刊继续涌现出来,比如去年出现的《赶路诗刊》。广东民间性的诗歌活动一直比较活跃,广东省作协去年也在茂名开了一次全省诗歌座谈会。这些活动未必是务虚的,很多活动最后都会有文本成果。广东的网络诗歌也比较活跃。国内最大的中文诗歌网站《诗生活》由深圳的莱耳主持,其它诗歌论坛也层出不穷。广东有一个特殊情况,各地来的诗人特别多,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形成一种海洋性的开放姿态,并跨越各种诗歌代际:从朦胧诗的王小妮、徐敬亚,到第三代诗人到70后、80后诗人,广东都没有缺席。 我个人还是质疑“广东是诗歌大省”这个提法。广东诗歌的群体声势是相当壮大的,发表的诗歌数量也比较多,但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诗人、非常有重量的作品还不够多。文学本质上是以质量而非数量来衡量的。我们还是要把目光聚焦到那些在艺术上站得住脚的甚至有所突破的作品。谢湘南在今年《花城》第一期上发表的长诗《美人》,我就觉得不错。 还有一种情况,在全国诗歌界颇有影响的一些广东诗人,包括王小妮、宋晓贤、谢湘南,以及80后诗歌的领军人物阿斐等人都没有在广东文学界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宋晓贤,他已经被诗坛普遍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诗人,影响颇大的《年代诗丛》推出了他的个人作品集,这在诗集普遍需要自费出版的今天非常难得,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宋晓贤诗歌的价值,而他却在某些重要的广东诗歌选本中缺席,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正常的。 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新诗年鉴》今年已经走到第七年了,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诗歌的走向。第一,它改变了原来只有北京的诗歌声音受到重视的情况,使南方诗歌的声音显得非常重要;第二,《中国新诗年鉴》出现以前,中国是没有年度诗歌选本的。它开启了年度诗歌选本的风气,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声音;第三,跟其它诗歌选本相比,它除了诗歌还有理论,特别是诗学观点摘要以及诗歌大事记。这对于许多身处学院的诗歌研究者,以及海外汉学界是非常重要的,有点软工具书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新诗年鉴》特别重视呈现不断变化的诗歌现场,选编了众多尖锐的、有个性的诗歌。它不仅是广东的一个重要诗歌选本,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诗歌选本。去年,《中国新诗年鉴》设立执行主编一职,由沈浩波和谢有顺担任,今年由阿斐和小引担任。我们希望让不同的、有个性的诗人来参与主编这个选本,使它既具有个性,又不会失之偏颇。 让更多作家从《花城》出发 《花城》杂志执行主编 田瑛 从我上世纪90年代接手《花城》以来,我们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比如林白、陈染、东西、潘军、北村、毕飞宇、阿来、王祥夫、海男、周梅森等。他们基本是从我们刊物里走出来的,现在在中国文坛都比较活跃。不过当时我们对推出新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在去年开设“花城出发”这个栏目之前,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准备和筹划这个工作。从2004年开始,我们决定每一期推出一位我们看好的青年作者,用相当篇幅来刊登他的作品和访谈。这个栏目在文坛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们陆续推出了周瑾、陈笑黎、彭湖、李傻傻、张悦然、晓航等人。周瑾在《花城》发表的作品获得“春天文学奖”,陈笑黎和晓航的作品被小说选刊类杂志转载,而来广州工作的李傻傻也被文坛看好,他的《红X》引起争议。 我觉得作品好坏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靠时间去检验。而我们只能坚持自己的标准,推介我们认为的好作品和有潜力的新人。不是说我们不关注名家,而是我们在关注名家的同时,把更主要的精力花在了培养和发现文学的新生力量上。现在在中国文坛上活跃的从《花城》走出作家,当初也像我们在2004年度推出的新作者一样名不见经传,甚至不被看好,但是时间证明了我们的眼光,证明了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花城出发”已经在文坛上形成影响,这个栏目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当然,推新人应当是从来稿中自然发现,而不是拔苗助长。 《花城》一直主张文学的探索。探索肯定是有风险的,受到一些批评也很自然。这一年多来,我们刊发广东作者的作品确实不算多,这也跟《花城》前卫、有探索性的定位有关。如果要说《花城》和其它的文学期刊有什么不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始终是文学杂志中的“先锋派”,追求一种实验性和探索性。《当代》上的一篇文章曾对中国文学期刊进行排名,《收获》排在传统类第一名,《花城》排在新潮类第一名。我们的作者跟《收获》、《钟山》、《芙蓉》有交叉,但也有一支具有自己特点的作者队伍。可读性是《当代》、《十月》它们所追求的东西,我们还是更加注重文本形式的探索。 2004-2005年广东文坛大事记 2004年1月 作家洪三泰的长篇小说《女海盗》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 作家筱敏的随笔集《记忆的形式》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家杨黎光的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4月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深圳女诗人王小妮获得2003年度诗人奖。 大草诗集《白菜顶着雪》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5月 广东省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在珠岛宾馆召开。 诗人杨克的诗文合集《杨克卷》由漓江出版社推出。 谢有顺的文学批评集《先锋就是自由》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女作家黄咏梅的长篇小说《一本正经》由《钟山》杂志2004年长篇小说增刊A卷推出。 女作家张蜀梅描写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一个或几个人的舞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梅毅的长篇小说《隐蔽的历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任田随笔集《一寸声色一寸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4年7月 批评家张柠的文化批评论集《文化的病症:中国当代经验研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散文家熊育群的游记作品集《罗马的时光游戏》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刚刚加盟广东的李傻傻的长篇处女作《红X》在《花城》杂志2004年第4期发表,这是80后作家第一次在核心文学期刊正刊发表长篇小说。同期,花城出版社推出《红X》单行本。 2004年8月 专栏作家小资的音乐随笔集《单向度的蓝》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 千夫长的长篇小说《中年英雄》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刘源随笔集《丧家犬也有乡愁》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10月 黄礼孩诗集《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由海风出版社出版。 卢卫平诗集《向下生长的枝条》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广东诗歌创作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茂名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诗歌界最大规模的研讨会。 2004年12月 杨黎光、鄢烈山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鄢烈山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荣获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杨黎光长篇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吕雷长篇小说《疍家大江》、谢有顺文学评论《中国散文二十讲》入选中国作协2004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女作家盛可以的长篇小说《无爱一身轻》在《收获》杂志12月的长篇小说增刊上发表。单行本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 戴新伟乡土随笔集《水红色少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1月 吕雷和赵洪合著的长篇小说《大江沉重》入选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名单。 关注打工文学的“鲲鹏文学奖”在广州颁奖。 《作品》杂志主办的“全国青年诗人诗歌大赛”正式启动。 深圳女作家盛琼的长篇小说《我的东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千夫长创作的《城外》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城外》被称为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 诗人谢湘南的长诗《美人》在2005年第一期的《花城》杂志发表。 图: 深圳诗人王小妮荣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鄢烈山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荣获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批评家张柠的最新文化评论集《文化的病症》。 吕雷、赵洪合著的《大江沉重》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广东的《作品》杂志在国内颇具声望。 杨克主编的《新诗年鉴》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诗年度选本。 李傻傻的长篇处女作《红X》在《花城》杂志2004年第4期发表,这是80后作家第一次在核心文学期刊正刊发表长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