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追寻远去的春节年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15:2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记者裴闯全晓书)都市公寓门上无法贴上春联,为防止火灾不少城市禁放鞭炮,现代人家居装饰与传统风格大异其趣,电视普及时代“墙上的故事”年画乏人问津……传统“年”的符号日渐寥落,不少人慨叹,在固守了几千年之后,春节年俗正在渐渐离中国人远去。

  千里迢迢赶来北京与子女团聚的任大妈回忆说:“小时候,我们过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相传,腊月初八是释加牟尼的生日,中国的一些乡村地区有施舍“腊八粥”的习俗,以行善积德,祈求保佑。

  接下来,腊月二十三便是“小年”,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扫完屋里屋外后还要包饺子,为‘灶王爷’送行。出门在外的人也要赶在这天之前回到家中。”任大妈的话语中满是热闹的记忆。在过去的千年岁月里,春节一直是中国人最红火的节日。送灶王、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拜大年、串亲友、唱大戏……伴随着新年的脚步,人们一路走到正月十五,还要观彩灯、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过完了元宵节,还拼命想抓住年的尾巴。

  但是,现在,年味已变得越来越淡,人们过年的仪式似乎只剩下贴春联、吃饺子等最简单的活动,连放鞭炮这一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活动,在一些大城市也被禁止了。为了从厨房“解放”出来,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据北京市商业部门统计,目前老字号、知名餐馆的年夜饭已经预定一空。

  对于这种现象,社会学家表示了他们的担忧。“家是私密的,而饭店是公共场所。家包含着团聚的内容,饭店则多了一份嘈杂和漂泊感。”

  中国民俗学家冯骥认为,年俗文化是基于强大的农耕文明而产生发展的,如今农耕社会在瓦解,农耕文明在淡化,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年味自然地淡化了。

  亦有观点认为年味变淡的原因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国大多数人勉强温饱,多数家庭只能通过平时的节俭,才能节余一定的钱财、食品和用品,供过年时用,即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也得设法改善生活,铺垫喜庆气氛。但也正因如此,过年对于大多数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不过,也有民众认为,现在年味并没有变淡,只是过年的方式变了,电话拜年、网上拜年同样传达浓浓的亲情。

  中国文艺评论家葛红兵认为,过去旨在庆祝丰收的年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应在保留优良要素的前提下,赋予年文化“现代化”的理念。“要让家庭本位的过年方式过渡到重视个人本位上来,例如多举办一些和城市文明能够对接的活动。”

  民俗学家指出,春节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元性。现代经济可以创造强势文化,但创造不了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大众只有在广泛参与和积极创造中,年才能越过越有味。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