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新闻报道中术语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9日12:20 人民网

  胡德桂

  提要:术语的问题牵涉到新闻报道能否让受众明白、明了的问题。因此,研究新闻报道中术语的问题很有必要。术语有三种类型,即科技类术语、社科类术语和社会类术语,研究术语类型有利于记者或通讯员树立术语意识。在新闻报道中,有些术语必须解释,其诠注方法有三种,即句子诠注、段落诠注和文章诠注;有些术语不需要诠注,但必须具备以下任意一种情形,即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时段和特定的地域。

  关键词:报道,术语,类型,诠注,免释

  通俗地说,术语就是行话。各行各业一般都有自己的行话。通常情况下,一些行话一般只有业内人士才弄得清是怎么回事,业外人士一般弄不懂。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如果不能被受众理解,就会成为受众接受新闻报道的障碍,从而阻碍新闻报道的迅速有效传播。因此,新闻报道中术语的问题应引起新闻传播界的高度重视。在这里,笔者从术语的类型、术语诠注的方法、免诠术语的情形这三个方面对新闻报道中术语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新闻报道中术语存在的三种类型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行话,也就是说术语存在各行各业中。术语五花八门,数量宠大。然而,新闻报道中术语的类型可分为科技类术语、社科类术语和社会类术语。

  1、科技类术语

  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术语都是科技类术语,它涉及到天文航天、生命科学、自然探索、地理考古等各个科学研究领域。如天文航天领域的“太阳黑子”、生命科学领域的“克隆”、自然探索领域的“纳米”、地理考古领域的“远古食人行为”等都是些术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中,科技类术语不断涌现。可以这么说,科技类术语占了整个术语的很大比例。由于科学技术一般是强专业性的和深奥的,因此,它又是比较难懂的一类术语。一些与重大科学发明创造结伴而生的术语,一方面的确难懂,一方面受众又想弄懂。这就应该引起传播者的注意了。

  2、社科类术语

  科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术语简称社科类术语。社会科学与“上层建筑”有不可隔离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上层建筑”,社会科学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因此,世界各国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相当重视。由于社会科学涉及到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宗教、文学等广泛的领域,因此社科类术语也是层出不穷。如政治学中的“宪政”、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经济学中的“知识经济”、法学中的“不作为”、管理学中的“MBA”等也都是些术语。一些社科类术语由于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因而也受到媒体和人们的广泛关注。

  3、社会类术语

  科技类、社科类以外的术语统称为社会类术语。具体是指在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方言土语。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特别丰富,可以说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就是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办事处也往往有不同的方言土语。我国的方言土语涉及到天文地理、时令时间、工商农牧、动物植物、衣食住行、亲朋称呼、婚育病老、文体宗教、生活俗语、数量程度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处不有。如河北蔚县的方言土语“背旯旮”,指不容易发现的地方;如山东蓬莱的方言土语“小器”,指的是吝啬;如江西鹰潭的方言土语“沙K”,指的是算了的意思;如湖南常德的方言土语“何巴鸡”,指是的什么地方。

  研究术语的类型,有利于记者或通讯员牢固树立术语意识,目的是为了提醒记者或通讯员在写作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笔下的陌生词是不是术语,是哪一类术语,受众能不能理解?如果是受众人人皆知的术语,就没有必要诠注了,如果不是受众人人都弄得明白的,或只有一部分受众清楚的,就必须诠注。

  二、新闻报道中术语诠注的三种方法

  根据术语在新闻报道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及术语内涵的复杂程度,可以采取句子诠注、段落诠注、文章诠注这三种方法来解释术语。

  1、句子诠注法

  对那些在新闻报道中不起重要作用或本身的内涵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术语,就在其后面直接加以解释,由于解释只需用一句话,故谓之句子诠注法。句子诠注法具体有三种方法,一是括号法,即在术语后面把术语的解释内容用括号括起来;二是冒号法,即在术语的后面用冒号来提示解释内容;三是破折号法,即在术语后面打上破折号来引出解释内容。对于可以用句子诠注法的术语,用括号法或冒号法或破折号法均可,具体运用时要看用哪种方法自然些。用句子诠注法时,要注意在新闻报道的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术语时进行解释。

  例如,新华网2005年1月7日刊载的《“汪辜会谈”之光不灭》一稿,从头至尾没有对“汪辜会谈”这一政治性术语进行解释。在这篇报道中如果对“汪辜会谈”不解释,受众虽然可以知道“辜”指的就是为打破两岸40年坚冰建立了功勋的辜振甫先生。但“汪”指的是谁,所有受众就不一定都知道了。因此,对“汪辜会谈”很有必要解释一下。其实,“汪辜会谈”这一术语的解释并不复杂,指的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会谈。因此完全可以在报道首段首次出现这一术语时,用句子诠注法的任意一种具体方法来诠注。

  2、段落诠注法

  有些新闻报道中的术语比较复杂,不能用一句话诠注清楚。对于这样的术语,可以用一段话来诠注,这种方法谓之段落诠注法。诠注的段落可以放在报道的开头中,也可以放在报道的第二段,还可以放在报道的结尾,总之可以穿插在报道的任意部分中,只要保证诠注的内容能与报道的内容紧密衔接就可以了。

  例如,上海《青年报》2005年2月7日刊载的《上海出入境口岸严防“流脑”》一稿,从开头到结尾都没有对“流脑”这一医学术语进行解释。虽然有不少受众对“流脑”有所了解,然而真正知道其意思的受众可能并不多。因此有必要进行解释。什么是“流脑”?据查阅,“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发病率高,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呕吐,死亡数、病死率仅次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显而易见,“流脑”这一术语,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而要用一段几句话才能解释清楚。因此,可以用段落诠注法。在以上消息中,这个用来诠注“流脑”术语的段落可以放在消息的结尾部分。

  3、文章诠注法

  有些新闻报道中的术语不但用一句话说不清楚,而且用一个段落也道不明白,其内涵非常复杂,必须用一篇文章才能解释清楚。用这样的方法诠注术语谓之文章诠注法。用这种方法时,诠注的文章一般只能以“”的方法出现,而不能作为报道本身的内容,也就是说不能在报道中打穿插。

  例如,《文汇报》2005年2月4日刊登的《广东发现红火蚁疫情》的消息,从头至尾也没有对“红火蚁”这一农业方面的术语进行解释。什么是“红火蚁”?笔者在网上搜索到了新华网专发的一条新闻背景:《何为红火蚁?》,全文如下:

  新华网北京2005年1月31日电(记者刘羊旸)记者31日从农业部获悉,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主要危害农作物根、茎、叶、果实,容易在住宅附近或电器、堤坝设备设施中筑巢,当受到干扰时,会蜇刺人、畜。

  红火蚁原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1930年入侵北美,目前已传入美国南部13个州,本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省的部分地区。

  红火蚁已经在美国定殖70多年,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已基本掌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得到了控制。澳大利亚仅用3年时间,就使红火蚁的防治效果达到98%。新西兰现已将红火蚁根除。目前,我国的有关专家和农业部门已经基本掌握了红火蚁防控技术,只要措施得力,就可以控制和扑灭红火蚁。

  据介绍,人们只要不长时间在红火蚁活动区域停留或破坏其巢穴,干扰其活动,完全可以避免其伤害。一旦被红火蚁蜇刺,要及时处理,并要立即报告当地农业部门的植物检疫机构。据我国卫生部通报,被红火蚁蜇刺后,伤口周围会产生疼痛瘙痒感,轻者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抹清凉油等就可缓解和恢复,过敏体质者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有发热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新华网关于“红火蚁”的诠注用了一篇文章共4个段落430个字来解释,这就是文章诠注法。如果《文汇报》刊登《广东发现红火蚁疫情》时配发这条新闻背景就好了。

  三、新闻报道中术语免诠的三种情形

  新闻报道中不是所有的术语都需要诠注的,有些术语在特定对象、特定时段、特定地域等情形下可以免除解释。

  1、特定的对象

  除大众传媒外,还有不少行业性的媒体,如《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体育报》、《围棋报》、《足球报》等。这些行业性的媒体都有特定的受众群体,特定的受众群体一般都属于业内人士,他们对业内的大部分术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于特定对象都熟悉的一些术语就没有必要进行诠注了。

  例如,《中国体育报》2005年2月7日刊登的《CBA第34轮破广东八一雪前耻胜陕西辽宁夺北冠》的消息,通篇没有对“CBA”这一体育术语进行解释。笔者认为,也的确没有必要解释。因为《中国体育报》主要面向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想必大部分的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对“CBA”应该是理解的。但如果这条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就必须对这一体育术语进行解释,因为《人民日报》是大众传媒,它的受众面相当广泛,包括体育工作者在内的党政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知识分子等各种群体。

  2、特定的时段

  有些术语往往伴随能引起全世界人民或全国人民瞩目的重大事件而出现在各类各级媒体上,由于它起初出现的频率极高、力度极大,人们较快地理解了它的内涵。对于这样的术语,在以后报道的一段时间内就不需要再进行解释了。

  例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后,全世界大小媒体广泛关注,在报道海啸灾难时,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对“海啸”这一海洋术语进行了诠注。如我国新华社播发了《什么是海啸?》的新闻背景,全国大小媒体在首次报道这一场灾难时都以的形式刊播了对“海啸”的解释。对于什么是“海啸”,在后来一个时期的后续报道中就没有必要反复交待了。因为这是一个受众都已知道“海啸”是什么的特定的时段。如果再过若干年又发生“海啸”,那么在开始进行新闻报道时,还得交待什么叫“海啸”?因为时隔多年,有的受众可能淡忘了,有的受众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

  3、特定的地域

  传媒有地域性,有全球性的,如中国的新华社;有全国性的,如我国的《人民日报》;有地方性的,如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对于省级和地市级媒体来说,由于其地域在一个省市区或一个地市州。因此,有些涉及到某一个地域的报道中的术语,如方言土语,一般也就没有必要解释了。

  例如,《楚天都市报》2005年1月29日刊登的消息《江夏昨日铁路线上拔钉子种房终颗粒无收》,其标题及文中多处提到“种房”一词。原来,“种房”一词为湖北的方言土语,意为“建房”。由于《楚天都市报》是面向湖北省的,因此新闻报道中没有多大必要对“种房”进行解释了。在地方性晚报和地市级党报上,新闻报道中使用方言土语而不加以解释的现象时有出现,这都属于正常现象。适当运用方言土语,能使新闻报道显得生动活泼,别有一番情趣。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其类型有三种,其诠注方法有三种,免除解释的情形也有三种。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要根据术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免除解释,决定运用哪种诠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既让受众明白,又不至于浪费笔墨。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主任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