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流传着鸡年诸事不利的说法,但一群在广州度过八九十个春秋的老人却对此大声说“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9日13:41 信息时报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王峥 刘敬彤 本版摄影 时报记者 庄小龙

  核心提示

  2005年是鸡年,因正值“盲年”,民间流传着鸡年诸事不利的说法,如不宜结婚,不宜生子……不少年轻人在结婚、生子时特意避开鸡年。

  然而,广州却有一群属鸡的老人,他们年事虽高,日子却过得相当幸福、美满。近日,记者走到了这群老人身边,听他们讲述了自己快乐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民间流传着鸡年诸事不利的说法,但一群在广州度过八九十个春秋的老人却对此大声说“不!”(组图)

  赵同(右),84岁,他和老伴在香港相识,然后在逃难回广州的旅途中相恋,其曲折离奇堪比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

  早年三次死里逃生

  爱情媲美“倾城之恋”

  8日晚,金华街某小区的6楼,孩子的欢笑声撒满了整个楼道。在84岁高龄的赵同看来,这却是最动听的声音:一家聚集在一起,欢庆春节的到来。和寻常家庭不同的是,赵同一家足足26口人,是当今城市少有的大家庭之一。一顿年夜饭要摆了3张大桌才坐得下。

  今年84岁的赵同精神矍铄,看起来也就60岁左右。赵伯属鸡,是广东高要人,小时候家里穷,很早就出来广州干活,做小工。15岁时,他跟着师傅去了香港谋生,学做木匠,整天走东家窜西家,给人零散打点家具,做点小活赚钱。40年代后,回到广州,居住在金花街至今,几十年没挪窝。回想起以往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尽管吃了不少苦,但一直很幸运,觉得生活很有意思”。

  差点被日本人炸死

  如果当天晚走1个小时,几个人将全部被日本人抓走沦为壮丁……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当时香港沦陷,记不得是哪一天,只记得日本人到处抓青年人去做苦力,赵伯和师傅听说后,决定马上离开香港,回广州。决定后,几个人只顾得上收拾好做工匠的工具,其他衣服什么都没顾得上带就赶快逃命了。后来有同伴说,如果当天晚走1个小时,几个人将全部被日本人抓走沦为壮丁。

  第二次经历在40年代。赵伯已经结婚了,但是社会一片混乱,他也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帮一个私人老板打短工,做些锯板的活。为了补贴家用,赵伯和妻子每天起来做些小吃,在龙津中一带叫卖,然后再去干活。有一天,由于生意不好,赵伯兜售了半天,才把小吃给卖掉了,结果等他赶到老板那时,老板说他迟到了,要把他解雇。赵伯听了气愤不已,争论了半天,但没有用处,最后只好气呼呼地走了。没想到走了也就10分钟左右,日本人在广州扔炸弹,小作坊被炸个正着,两个正在干活的伙计落得个一死、一伤的命运,老板也严重受伤。赵伯听说后庆幸不已。

  第三次经历也十分神奇。赵伯那时有个习惯,早上去黄沙市场附近一茶楼喝早茶。本来那天他依旧出门准备去茶楼的,结果当时近年底,老伴忙着准备吃的,让赵伯帮她做点事情,赵伯于是留了下来。没想到当天那个茶楼竟然也被日本人给炸掉了。听别人说起来后,赵伯愣了半天。

  有了这三次“化险为夷”的经历,赵伯之后的人生一直顺顺利利,再没有遇到任何不测与不快。现在,他还是所在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主任,是街坊邻居的“领头人”,小区里每一家的情况他都如了指掌,大家生活中遇到难题需要解决时,都会想到找张伯帮忙。他的年轻、热心一直让周围的邻居啧啧称赞。

  逃难途中找到伴侣

  一谈到老伴,赵伯话语间满是怜爱,“老伴现在什么都靠我”……

  在张爱玲的笔下,《倾城之恋》里用一个城市的沦陷来成就一对世俗男女的爱情,赵伯的爱情犹如翻版的“倾城之恋”。

  赵伯的老伴小他两岁,两人在香港相识,然后在逃难回广州的旅途中相恋,回到广州不久便结婚生子,几十年恩爱如一日。

  赵伯在香港打工时认识了老伴和老伴的哥哥,但当时没什么深交,彼此只是认识而已,偶尔走动走动,一起吃饭。后来大家一起从香港逃难,赵伯和老伴就是在逃难的途中彼此有个好感,加深了了解和接触的。患难中产生的爱情分外深刻、感人。逃回广州后,生活稍微稳定下来以后,两人便结婚了,当年赵伯21岁。当时也没钱,没办任何仪式,两人把东西搬到一起,这样就算是结婚了。

  婚后几十年,两人相敬如宾,几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日子顺顺当当地过了下来。

  如今老伴老了,赵伯成了她最亲近的依靠。赵伯说,孩子都各自成家出去住了,只剩下两个老人住在一起。老伴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家里的活几乎都是他一手包办了,现在老伴就像个孩子似地依赖他,一会不见就忍不住四处寻找。当天因为要接受记者采访,耽误了中午回去做饭,赵伯一直记惦着家里的老伴,一到时间就给拿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老伴要晚些回去做饭,“别着急,等等啊”,仿佛在哄一个小孩子,其情之真切,让人动容。

  年饭要摆三张大桌

  自己带着孩子、孙子去公园里玩,一去就是十几个人,一群人浩浩荡荡,引得路人侧目……

  说到家里的孩子,赵伯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原来,他和老伴一共生了8个孩子,4男4女,如今8个孩子都各自结婚、成家、生子,加上媳妇、女婿,全家一共26口。在赵伯家里,记者见到了老人珍藏多年的全家合影。照片上的赵伯又年轻又帅气,8个孩子齐齐地站在身后,容貌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

  赵伯说,家里孩子多,负担很重,记得以前家里居住面积又小,基本上是男孩子住一间、女孩子住一间,天气热的时候,家里太闷,经常让孩子出来,在巷子口搭几块木板,在外面睡觉。等天气冷的时候,家里睡不下,又把几个孩子安放在居委会的办公室里睡觉,就这样,孩子也一天天长大了。尽管家里孩子多,赵伯仍没觉得生活有多难过“那时单位有给专门补贴,帮着我把孩子养大了”。所以直到现在,尽管退休已久,尽管原来的单位早已不存在,对原来给过帮助的人,赵伯心头仍念念不忘。

  随着孩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孩子,赵伯家里的总人口日益庞大,尽管孩子都出去住了,但都特别孝顺,平时周末、假日,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家聚聚,让年迈的父母尽享天伦之乐。赵伯对此极其自豪,他说经常在周末天气好的时候,自己带着孩子、孙子去公园里玩,一去就是十几个人,一群人浩浩荡荡,引得路人侧目,邻居们对此也羡慕不已。
民间流传着鸡年诸事不利的说法,但一群在广州度过八九十个春秋的老人却对此大声说“不!”(组图)

  梁婆婆,84岁,上世纪40年代,她在广州卖杨桃的时候曾被日本人侮辱,谈起现在的生活,她说:“每天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没什么要担心的。”

  从小性格开朗

  爱做知心大妈

  现在的生活,梁婆婆打了个有趣的比喻:“就像蚂蚁和大象的差别……”

  说到过去、现在的生活,梁婆婆打了个有趣的比喻“就像蚂蚁和大象的差别,没得比”。

  梁婆婆性格开朗,喜欢说话,是很多老人的知心朋友。她说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经常去做手工活,去工厂做工。十几岁时,就挑菜到处去卖。记得上世纪40年代时她从海珠区挑着杨桃到东山区,过关卡时被日本人盘查,日本人从头摸到脚,吴婆婆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没办法,只好屈辱地忍受着。

  解放后,婆婆进了居委会工作,成了大家的“知心大妈”。每天为邻里琐事忙乎着,心里却热乎乎的。这时的生活,让梁婆婆心满意足“每天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没什么要担心的”。

  梁婆婆结婚后只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三口和睦相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如今儿子也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儿子经常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看老人,十分孝顺,梁婆婆觉得日子顺心无比。
民间流传着鸡年诸事不利的说法,但一群在广州度过八九十个春秋的老人却对此大声说“不!”(组图)

  吴婆婆,96岁,最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广州人的生活好起来,去饭店吃年饭开始成为热潮。

  春节越来越热闹

  生活一天天变好

  后来结婚成家,吴婆婆才感觉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

  8日下午还不到5点,金花街老人院颐养院里早早摆上了年饭,60多位老人欢欢喜喜围坐在一起,饭桌上有:白切鸡、烧鹅、鱼、生菜、肉饼,还有靓汤。平日里腿脚不灵便的一些老人也都出了房间,端坐在饭桌旁,共享一顿丰盛的年饭。

  吴婆婆是金花街老人院的第二号寿星,她今年整整96岁。吴婆婆没什么文化,小时只上过几天私塾,认识些许字。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吴婆婆表示“很苦,日子很凄凉”。

  因为家境比较贫穷,吴婆婆从小便做起各种手工活,如纺布、纳鞋底等,甚至还帮人带孩子。好在后来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吴婆婆才感觉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

  正值春节,吴婆婆说起了对春节的回忆:20世纪50年代时,春节前,会到一德路京果门市部买些腊味,到中山三路致美斋买点酱油。公私合营后,广州人的生活必需品都从合作社购买,而老广州认的还是从老字号改造过来的合作社。

  上世纪80年代后,广州人喜欢“逛花街”,吃饭后一定要去花街,将一把把“花花草草”带回家中。90年代后,去饭店吃年饭大热,吴婆婆和家人约上别的亲戚,凑成一大桌,热闹过年,每次点红焖鸡块、扒肘子、白灼基围虾、清蒸螃蟹、红烧鲽鱼头、蒜茸茼蒿。

  吴婆婆现在的生活很有规律,在老人院里,她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吃完早餐后就到活动室里听粤剧,和老人们聊天。午饭后她还要睡觉一阵,别看年纪大了,婆婆还可以自己吃饭,每顿饭都能吃光分配的所有饭、菜呢,让护理人员惊讶不已。(来源:信息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