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考核必要性是一个伪命题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0日16:02 人民网 |
网友:李元元 目前,各方正在讨论研究生录取该不该进行品德考核的问题,由此联想到前不久在《南风窗》看到一个有趣的选择题,不妨抄录下来,大家都来做一做。题目说,假设我们要从以下三位候选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世界,您会选谁呢?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下,候选人A:笃信巫医和占卜家,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好马提尼酒;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读大学时曾经吸食鸦片,每晚都要喝约一公斤白兰地;C:只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着素食的习惯,从不吸烟,只偶而来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什么违法的事。 这些信息是不是能帮助我们对三位候选人做出“品德考核”呢?如果以为这是个容易的选择,可能就要犯天大的错误。但是我们的品德考核往往就是这样的简单化,一般只是看看档案了事,甚至还不如这里的资料更富于个性。 这题的答案,三名候选人分别是:A,富兰克林·罗斯福,B,温斯顿·丘吉尔,C,阿道夫·希特勒。 世界上没犯过错误的人几乎没有,有些人的错误,常常来源于人性中的正常欲望,这样的人当总统,他倒更有可能以人的要求来看他的选民,他的思维才更接近于正常人。历史证明,如果一位领袖被神话得完美如同圣人,这样的民族就要演出一些悲剧出来。所以,如果我们因为一些小的瑕疵来取消一个人上进的权利,就会埋没一些人;相反,对人的泛道德化要求则可能走向集权或独裁。研究生录取虽不是选领袖,但道理是一样的。 研究生录取该不该进行品德考核?多数人会赞同,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试问哪些行业不需要职业道德和基本道德?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考生的品德修养。什么是科学的品德评价体系?一些重要的公共美德,比如合作、互助、友爱、正义感、责任心、公共意识,都只能在社会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逐渐形成。我们耗用许多人员、资源建立的干部品德评价体系,尚且不能保证腐败不会滋生蔓延,一些学生求学,求上进,却人为设置一道没有科学标准的门槛,这不是庸人自扰,做无用功吗? 从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角度来思索,教育部似不该制定这样的规定。考研不是应聘公务员,是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公民权利。24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要“以人为本”的政府不该倒退得那么远。正确的做法,应该让学校依自己的品德标准决定学生的录取与否,政府则应该审核这种标准,依法保障公民和学校双方的权利。即使是监狱里服刑的犯人,如果他有求学的愿望,要在学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是应该鼓励而不是禁止的。政府为全社会所有人员的求知、进步、向上、向善的努力敞开大门,创造条件,那才叫以人为本,那才叫“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反,政府放弃自己的广泛代表性,出台一个难以操作的政令来限制一些纳税人的权利,这是不是一种自我角色迷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