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元宵节就将至 澄海“灯笼村”忙开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1日13:24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澄海前美村村民擅长巧制灯笼。祖孙三代“写灯笼”在村中随处可见,涌现出不少灯笼制作高手和灯笼专业户,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一进入腊月,潮汕知名的“灯笼村”———澄海隆都镇前美村又忙开了。日前记者走进该村下底园片区,随处可见编灯笼、写灯笼、漆灯笼、晾灯笼的人们。

  灯笼村的“活历史”

  在村里,记者遇到了一位7岁就学做灯笼的老人陈映为,他现年80岁,儿孙都早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满舒心。然而老人就是闲不下来,终日与灯笼结伴,虽说年已八旬,但做起灯笼来依然手脚灵活。一把笨重的“厚刀”在他手中变得十分轻巧、听话,不一会儿便削出一大捆薄薄的竹篾片来。这是制作灯笼的第一道工序。

  老人聊起灯笼来如数家珍,不愧是村里一部活的“灯笼史”,做灯笼是前美村人祖传的拿手戏,在潮汕地区十分出名。

  老人说他亲历了灯笼村的盛衰沉浮。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迎来和平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雀跃,各家各户都张灯结彩庆祝,那年的灯笼几乎日产日清,整个下底园家家户户都做起灯笼来,前美村人在店市开的“阳利”、“景成”2间灯笼专卖店当时成为商业旺铺。潮汕解放那年,灯笼又一次成为抢手货,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庆祝胜利。但在“文革”时,作为民间制作艺术的灯笼竟被列为“四旧”。改革开放后,沉寂了20多年的灯笼又被喜欢热闹、祈求吉祥的人们高高挂起,“灯笼村”再次出现制作灯笼的热潮。

  “灯笼村”的名人

  “灯笼村”自然少不了专业户,最有名的当数陈清淮一家。

  陈家三代六口人,人人都会做灯笼。平日里,全家人下地耕作,入厂打工,各忙各的;到夜里,全家人便聚在一起编织灯笼胚。腊月和正月是灯笼生意的旺季,也是老陈全家最忙的日子:儿子削竹篾片,老伴编织灯笼胚,孙子粘贴灯笼纸,老陈自己领衔写灯笼,儿媳和孙女二人则负责晒灯笼、漆灯笼等工序。正月里,他们祖孙三代经常兵分三路,进村入社摆摊设点现写现卖。一家子就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把一根根青竹变成一盏盏红灯笼,如今自家的平房也变成两层楼房。

  “灯笼村”也出了不少灯笼名人,名气最大的当属九旬“灯笼老人”陈修煌。老人现住在老屋里,中厅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胚,长的、短的、圆的、扁的、鹅蛋形的,形状各异。据老人介绍,这些灯笼胚贴上纯白灯笼纸和装饰图案便可供书写。“写灯笼”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前美村人都把制作灯笼说成“写灯笼”。应记者要求,老人随手挑出一个中号灯笼,左手握住灯笼脚,右手捻着毛笔,只见他笔毫顺行,灯笼逆转,不多久,一个斗大的“陈”字和“忠顺世家”、“财喜登门”等字句便跃然纸上。老人说,等墨迹晾干后再漆上桐油,便可出售了。

  灯笼卖到马来西亚

  前美村人不但精于做灯笼,更善于卖灯笼。现年48岁的陈宝华年轻时便学会了这门手艺,经常到异地他乡摆摊设点现写现卖,足迹遍及汕头、饶平、潮安等地,久而久之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还得到海外侨胞的青睐。从1998年开始,马来西亚潮安籍侨胞林志兴先生每年都订购数百盏大、中、小号的灯笼,专程运到马来西亚卖给华侨。

  陈宝华向记者透露,刚刚入冬,电话预约、上门订制灯笼的络绎不绝。目前,元宵节这一灯笼销售旺季虽然还没到,但他们家生产的二三千盏灯笼已是存货无多,估计今年灯笼供不应求,像这样的行情是历年少有的。当谈及灯笼俏销的原因时,不少专业户纷纷表示:首先是得益于潮汕地区“点灯”、“吊灯”、“游灯”这一千百年来的老例俗。“正月点灯笼”,这是潮汕农村的传统习俗,从除夕夜开始,各村各社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的习俗;正月初八至十五夜,那些年内结婚或“添丁”(生男孩)的人家都要选购灯笼高挂,俗称“吊灯”;正月里不少村落姓氏还要“游灯”,以祈新年五谷丰登。这种风俗也随潮人漂洋过海而传到海外。其次是因为潮音“竹”与“德”同音,有好意头好彩头,所以人们都喜欢竹制灯笼。特约记者金利明摄影报道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