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筒子楼的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2日03:50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正月初一,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哥哥开车接我去他们家玩。一出门,雪花就扑面而来,正是“瑞雪兆丰年”。此时金陵的街头少了平时的拥堵,飘飘洒洒的雪不一会儿就将黑色的汽车裹上银装。在哥哥家里,他们这一辈的大学教师们谈论的话题之一是在哪儿添置第二套房,至少“双卫”,装修时配置中央供暖系统。

  他们的话题,使我想起了儿时与哥哥住过的筒子楼。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南京大学只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才可以分到一套两居室房子,像我父亲这样的中青年讲师,往往拖儿带女,一家三四口挤在筒子楼的一个单间里。这样的楼里,白天走廊里也要点灯,走廊门的两边通常为三四家或更多家共用的厨房和盥洗室。冬天的晚上,我要穿越黑乎乎的走廊,到四面透风的盥洗室,踏上垫脚的砖块才能洗漱,在这过程中的每一步对我都是一个考验。那时我和哥哥是多么想自己有一套带暖气、有抽水马桶的房子住啊!

  在狭窄的筒子楼里,读幼儿园时候的哥哥非要坐在桌上才肯吃饭。这成为他儿时的一大笑柄。那时的邻居、与父亲共事的蒋伯伯,见着哥哥就问“还坐在桌上吃饭吗?”这位蒋伯伯就是现任南大校长蒋树声教授。

  几年后,随着一次次地改造住房,筒子楼越来越少,居家而用公共厨卫的年代渐渐远去。上世纪80年代末,哥哥从南大毕业成为新一代的大学教师,住进父辈们曾经住过的筒子楼——校园里还保留着一两幢单身教师宿舍。住房仍然是年轻教师极为忧愁的一件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似乎还是一个梦想。

  大学教师住房真正“脱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南京视察,承诺一定要解决高校教职工的住房难问题。位于南京城西部、由10幢33层高楼组成的龙江小区高教公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了。这些新住宅楼东临秦淮河,西眺长江,汇聚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职工。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随着更多高楼建起来,金润发、苏果、华诚等连锁超市、便利店进驻,哥哥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已成为南京城一个繁荣的社区。

  作者:本报记者徐棣军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