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清欠后民工还盼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2日09:05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张思凯

  在张氏族谱中我的辈分比较高,因此每次过年回家,家里的侄、孙们便前呼后拥地来给我拜年。

  老家曹县是农业大县,侄孙们地少人多,种地不挣钱,便出外当建筑工。于是,我们拉家常的话题也离不开民工。

  “去年外出打工的钱都拿到手了吗?”我问。

  “在全省各地卓有成效地清欠风暴过后,曹县大集乡花王楼村绝大部分民工都怀揣着自己的工资,腰包殷实地回到了家园。”侄子小明的一段家乡普通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欠薪的事是少了,但总感觉薪水太低了。”孙子张洪一脸苦相。他在东营打工,一天的工钱是35元,但小包工头要扣6元,拿到手上的只有29元,再除去吃、喝、用,一天最多挣20块钱。

  务工环境也不好。孙子张平告诉我,他们住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旁边是条臭水沟,夏天苍蝇纷飞,冬天寒风刺骨,碰到下雪天,他们冻得直打哆嗦。由于没有任何取暖设施,他们只好几个人挤在一条草苫上,身体暖身体,勉强入睡。

  侄子张峰在胶东打工,为了多挣点钱,他和媳妇都在一家工地上干活,他砌墙,媳妇为大家做饭。两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家上学,缺乏照顾,成绩都不好。“本来想让他们跟着俺在城里读书,但户口不在当地,择校费一说就是上万元,叔,我们哪能拿得起?”张峰说,“城里人能享受的政策,打打折给我们也行啊!”他希望政府和企业能给打工子女更宽的受教育政策,另外,也给他们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比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

  虽然西输东接让不少老家的青壮年找到了像样的工作,但更多的打工者都是通过叔叔带侄子、堂兄带堂弟,一个一个带出来的。孙子张宝看到电视上不少地方政府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还先签合同,把人输送到定点的工厂做工挣钱。“咱这里能不能多提供一些技能培训,多组织一些劳务输出,手里有了点技术,找活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地到处乱撞了。”张宝说,“而且那样,找到的活也就更牢靠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