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种做法,一个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4日09:21 水母网

  谢泳

  日前,由于泄密事件的发生,人们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注越来越热。

  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合理性表面看来是重视外语学习,但十几年下来,这种制度的利弊得失的确值得反思。最显著的例子是,今天会英语的人从数字上看是多了许多,但众多翻译作品的质量却在普遍下降。不要说文学作品,就是一般的读物,整体水平也下降得厉害,更不要说产生像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叶公超、张爱玲、钱钟书、梁遇春等人才了。如果一种不合理的制度是以巨额成本为支付代价的,它最后必然要以更高的代价偿还。现在的事实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考题连续两年泄密,而且关于考级的丑闻不断。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这种制度的不合理,社会造假习以为常,急功近利成为普遍风气,加剧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降。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本已渡过了外语人才极度短缺的时代,但我们却不正视这个现实。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里,公民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强制学习,而是开放交流。社会需求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实现的。对一门外语的熟练掌握,主要动力来源,一是对所学知识有强烈的兴趣,二是有极为明确的功利目的,三是职业的必备工具。

  这三种动力可能是重叠的,但也可能是分离的。从社会需求观察,中国本土绝大部分职业中,英语绝对不是工作所必需的职业工具。政府可以提倡,但不能设立制度强迫公民掌握与职业没有必然关系的知识,使之成为与职务升迁相关的制度约束。对超出合理教学要求的强制学习,应该予以反思。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要相信社会。人自己是最聪明的,从小就想移民,想当买办,想做外交官的人,还要强迫他们学外语吗?不合理的制度也许只能害老实人。

  从英语四六级考试,我还想到前一段的中国第十三亿个人在北京出生的事。这两件事看起来好像无关,但它们内在的逻辑是一样的。

  第十三亿个人的事一出,网上就有人批评,说怎么又是北京!第十三亿个人的事,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个象征性事件。这样的事,在专业领域有什么意义,我不清楚。如果是国际惯例,非要选择首都,那我无话可说。要是没有这个惯例,我以为选择北京就是不恰当的。大家都明白,这件事所指称的具体事实不可能是一个,如果是一个就不符合常识了。看来,这件事的主要意义是象征性,是一个仪式。而仪式就是人来设定的,设定仪式的人就有一个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评价态度。

  就中国的人口问题而言,我以为设定仪式的人应该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那就是中国人里面,农民最多。既然农民最多,设定仪式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因素,至少从简单的概率上说,那第十三亿个人出生在农村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如果非要有一个象征性的仪式,那么,这个仪式的设定也应该让这第十三亿个中国人出生在中国的农村,这才比较合理,但现在的情况却是相反。

  再说英语四六级考试,受害最大的也是农家子弟。中国农村的教育,眼看着连中文都很少有人教得好,英语也就可想而知。大城市孩子一般从三岁就学英语,而有些农村孩子到了十几岁,还在放羊呢。可到了升学和求职的时候,社会却还要用明显不利于农民的办法,去统一要求本来起点就不公平的人。这算是什么道理呢?责任编辑:刘家昌(来源:《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