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前教育,应该教什么?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07:36 水母网

  水母网2月16日讯

  (调查导读)近日,市教科院教育专家管锡基找到记者,谈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他总觉得,应该对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和基础教育学校,尤其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从业人员说点什么,因为个体在生命之初受到怎样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六岁儿子“读书”的启示

  放在我手边的,是我未满六岁的儿子从新华书店挑选回来的一本《数码宝贝秘密大图鉴》。在和我同样年龄的父母眼里,这样的书压根就不可能与图文并茂的《葫芦娃》、《白雪公主》等中外优秀的童话作品相提并论。但孩子观看(或者叫做欣赏但绝不是阅读)《数码宝贝秘密大图鉴》的过程,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当我习惯性地从右向左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儿子告诉我说“爸爸错了,应该从这边读”。是的,这本书就是应该从左向右翻看的,不过这样的装订格式在今天的确不多见了。翻开第一页,当我专心致志地准备从上向下地浏览时,儿子又告诉我说“爸爸错了,应该从这里读”,儿子的小手指坚决地指向书页的右下角。是的,在我们所读过的书里,即便是右装订的也无一例外地是要从上向下读的,但这本书的确是要从下向上读的,因为书中对数码宝贝的每一次进化形态,都有明确的自下而上的箭头提示。

  三两分钟内被儿子指出两次错误,我在最初的震惊之余陷入了深思和追问:为什么一个六岁的儿童既知道书可以从左向右翻看,又知道书还可以自右而左地翻读?为什么一个六岁的儿童既知道书可以从上向下观看,又知道书还可以自下而上欣赏呢?

  首先,儿童是注重细节的。儿童不仅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而且怀着一颗探究世界的心灵,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是熟视无睹的周遭世界,在儿童眼里却是那样的五彩斑斓和不可思议。其次,儿童没有任何思维定势,也就不可能受任何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个六岁孩子的思维,可以说是天马行空,而作为成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和非常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标准,甚至形成了职业特有的思维定势,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言行举止总是被限定在一个自己看不到的小圈子里。

  正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孩子可以指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有穿”的道理一样:一个注重细节没有定势的儿童,肯定能够指出成人的错误和问题,这就是儿子读书给我的心灵启示,和我母校专业的教授相比,儿子的确给我上了一堂更为生动的学前教育课程,引发了我对学前教育的“质疑、期待和呼唤”。

  质疑特长开发

  由此,来反观我们这所城市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和基础教育学校,尤其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从业人员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禁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像是商家们蛊惑所有家长最为有效的广告词,而相当一些专业教育机构更是把所谓的特长开发,作为打开家长腰包的“金钥匙”,在这样的舆论攻势和价值趋向的影响下,家长们渐渐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笔者这样说决不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家长们之所以热衷于开发孩子的特长,说到底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弥补自己生命的遗憾,二是延续自己的“春秋”梦想。

  各种专业机构之所以生意火爆,无非是利用了家长们这种内隐着的补偿心理和追梦情结。家长们甚至把“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学格言误读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谆谆教诲,并以此作为自己和孩子共同的人生信条。

  于是,我们把终生发展的坚韧过程,自欺欺人地寄托于三至五年早期的定型培养,我们冒着牺牲儿童现实幸福的危险,去赌注孩子们虚无缥缈的未来幸福。

  再来看看专业机构和家长们所共同看重的那些特长吧!我们今天孜孜以求的所有特长好像也不外乎艺术和体育两大领域。在我看来,人世间所有的艺术就其本真的意义而言应是为了表达内心的需要,是为了愉悦心灵,而人世间所有的体育项目就其本真的意义而言是要充分展现人类自身的力量、速度、美感乃至潜能,并通过这种展现最终实现心灵的愉悦,因此,无论是艺术还是体育,其最本质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

  每一个明智的家长和教育者都应该深刻追问:孩子们参加的种种特长开发班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愿望和兴趣?而我们所谓的特长开发又是否真正建立在纯洁的愉悦心灵的目的之上呢?特长开发的过程本身是否杜绝了摧残身心的行为?

  期待自主成长

  新华社驻外记者唐师曾新著《我第三个愿望》的封面设计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个婴儿蜷伏在作者圆润的肚皮之上,但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个透视了“男人孕育情结”的封面设计,而是写在扉页上的文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笔者十分认同这样的判断,我特别看重个体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感悟。我个人认为比读书求知更为重要的是亲历实践和与人的沟通交流,至少也应该是同等重要。因此,你可以带孩子去听一场交响乐,让孩子体验协调之美,感悟合作之重要,你也可以带孩子到农村去参加田间劳动,让孩子体验泥土的芬芳,感悟劳动是内心幸福与快乐的源泉;你可以带孩子去观察拾荒部落一天的生活,让孩子去体验人世间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感悟拾荒者别样的幸福与忧伤,你也可以带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去观察特殊儿童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验人世间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感悟我们习以为常的健康其实已经多么地不平常。你也可以把孩子带到产房去谛听生命的第一声啼哭,你还可以带孩子到殡仪馆默默地和已经辞世的亲人见上最后一面。让我们的孩子充分地体验社会吧!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地感悟生活吧!

  在孩子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之后,让他慢慢寻找到自己的兴趣,自己确定人生方向,自己选择人生道路。我们成人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给这样的过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静静期待生命自主地成熟和成长。

  呼唤教育情怀

  教育者缺失教育情怀,是时代教育的通病与悲哀!何谓教育情怀?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二是能够激情地投身教育。

  所谓深刻地理解教育,就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教育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要唤醒灵魂,教育最崇高的德性目标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把所有的人(无论贫富优劣,不分高低贵贱)导向真善美。

  所谓激情地投身教育,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有一颗明敏的心灵,和每一个天真无邪的生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因为我们首先拥有着永不言老的生命激情。没有这样的生命激情,我们的教育情怀就要大打折扣。而一旦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就可以在日常化的教学生活之间寻找到诗意的生存空间;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既可以享受日常职业生活的安全感,又可以摆脱日常职业生活的乏味感。扪心自问,今天的教育者中有多少人还保有这样的教育情怀?

  虽然,拥有这样的情怀对于今天的教育从业者来说,已属难能可贵,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而言,仅有这样的教育情怀好像还是很不够的,他或者她还应该拥有哲学意义上的教育情怀。哲学在我们常人看来是超越一切学问的学问,是脱离世俗的精神智慧,它既超越科学和宗教,也超越艺术与人文,更脱离尘世的万事万物。但在我看来,哲学的本真意义决不是超越和脱离,哲学的本真意义就是要使形形色色的生命个体,不分种族、国别、职业、性格,无论物质财富的多寡、无论权威级别的大小、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无论精神品格的优劣,最终都能通过独特的而非类的方式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从这样的意义上出发,哲学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形单影只、孤芳自赏,而是每时每刻都与我们每个人形影相随、水乳交融。当我们的园长和校长拥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就能超越“坐车子点票子买房子”的物质之乐,转而追寻生命内在的幸福与尊严;当我们的教师拥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就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并非万能,我们就不会歧视任何生命,更不敢虐待生命,我们的孩子因此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实现生命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与终生发展;而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就应该坚信烟台教育已经和烟台社会一道跨入了未来明媚的祥光之中!

  .本报记者 李冰 整理. 责任编辑:姜莉(来源:水母网--烟台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