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专家提醒”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09:45 人民网 |
网友:王秀华 读了2005年2月10日有关网站转自新华社的“专家提醒:春节期间注意防范儿童发生意外伤害.files”一文,勾起了笔者许久以来一直想说的一些话。 这则报道说,因为“春节期间家里人多事杂,有关专家近日提醒广大婴幼儿家长,在过年忙于做家务和接待客人的同时,更要注意防范儿童发生意外伤害。”那么来自专家的“提醒”和“具体建议”有哪些呢? “将热水、热汤等热的液体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以免烫伤孩子”;“保管好家中的药品、灭鼠药、消毒剂和杀虫剂等化学品,防止儿童误食引起中毒”...... 专家是什么人?专家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或擅长某项技术的人”(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1299页)。而上面那些如何避免孩子烫着噎着之类的内容,是否属于需专门研究的“学问”和“技术”之范畴?说句实在话,类似生活常识,不但正常智商的孩子父母都一目了然,即使对保姆来说,也是最为基本的要求。窃以为,一个人既然以专家的身份进入公众视线,那么展示给公众的,就应该是一般人所难以具备的学识。即使面对常识性问题,来自专家的观点也应该有其超出常人的独到之处。如果端出的是专家的身份,发表的则是些一加一等于二的“高论”,就难免使人产生滑稽的感觉。 诚然,春节期间,媒体就如何防范儿童意外伤害问题做些提醒不但是好事,而且十分有必要。但媒体在做这类文章时没必要搬出专家来说事儿。否则,久而久之,专家在受众的心目中不成其为专家,而会变成碎嘴婆婆变成和保姆划等号的人。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种令人见怪不怪的现象:同样一件事情,媒体上一会儿报道专家说这样好,一会儿又报道专家认为那样更好。左一个专家意见右一个专家看法,鸡一嘴鸭一嘴,围绕的往往是一些低层次甚至常识性问题。在这类问题上,专家们不同观点所碰撞出的不是智慧的火花,而是自我形象的矮化。某些专家喜欢用行动来验证瞎子摸象这一寓言的生命力那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传媒又何必来凑这个热闹? 再说了,“专家”是泛称,而就某问题发表见解的都是些有名有姓的个人,媒体在报道这类事情时,是张三就该说张三,是李四就该讲李四,没必要将某个具体的人泛化为一个群体。如果动不动就专家如何如何,如果总热衷于让专家扮演保姆的角色,就会导致专家这一社会角色的错位和“贬值”,不知传媒界诸君以为然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