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机关病要下重药和猛药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09:58 人民网 |
网友:三加一 据人民网报道:2月8日是大年三十,浙江省部分市委书记和厅局长一大早赶到省委,共同谋划全省“十一五”发展大计。省委组织部广泛征集了社会各界的34万多条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析,将各种“机关病”公之于众,痛下猛药。全省制订出台机关效能禁令:“严禁擅离岗位、擅离职守;严禁网上聊天、炒股,玩电脑游戏;严禁工作日午餐饮酒”,并派出专人暗访,接受社会监督。凡传达或部署到基层的工作,必须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直接传达或部署;省直部门和单位召开的全省性会议,每年只安排1次,发言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等。 看了这些措施,我深为浙江省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叫好,更为他们的工作精神感动。同时也为他们的这些做法叫好。因为机关病是社会的一大玩症,其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中令人痛心的。但在高兴之余,我也为他们的这些做法的效果感到担忧。 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部的一位职员外出开会,乘座的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飞机。回来后,他对部长说:这个飞机为我节约了十个小时时间。部长问:节约下的这十个小时准备干什么?这位职员一时无言以对,因为他还没有想好节约下的时间准备做点什么工作。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机关人员不上网,不聊天,不喝酒,时间是省下来了,但是省下的时间干什么? 我这里设计了几种可能,如果管理的太严,他们可以早到,可以不上网,不做一些工作时间不允许做的事情。但他们可能是在岗不敬业、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出汗,或者出汗不出成绩。他们整天坐在那里,不违反你的所谓的纪律,你能把人家怎么样? 假如管得更严格一点,他们可能找个理由下乡调研,离开监督的视野。他们回来后搞点文章,在报刊上一发,成绩斐然。在机关的人反倒觉得自己吃亏了。至于会议,他们可以开的短一点,甚至十个会合在一起开,但这并不能证明效果。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为机关病把了一下脉。一是人浮于事,机构改革不到位。那么多人,就那么些事情,难免会有没事做的人。你让他没事找事,也难为他们了。二是人员素质存在差距。一些干部素质较差,你让他们用新思维、新方法开展工作,这是对他们能力的挑战,是对他们生存方式的威胁。他们是不会积极配合的。三是当前的分配体制决定的。比如在一个单位,不是按工龄分配,就是按职务分配工资。你的贡献再大,不会多一个铜钱。只要你出满勤,工资一分不少,甚至不出勤也会和出勤的人一样。同在一个办公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且现在根本就没有评价你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的标准。这一点,在绝大多数机关都存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在这种体制下,就算是省下时间,谁会花很大精力去考虑干些什么事情。当然,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干部,毕竟我们的干部还不是孔繁森、李润五、牛玉儒等。现在机关里评劳模是轮流坐庄,不说你贡献大小;评职称是看工龄,年龄与职称呈正相关;提拔是看领导印象,当然也要讲工作,但不是全部。而且一些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提出了僵化的便于操作的标准,比如学历是大本,职称是中师,英语是专业水平等,舍此这外便不是人才,就不能提拔。试问,在这种条件下,符合标准的他不用着急,因为他干好干坏都是人才,都会提拔重用;不符合标准的他也不着急,因为着急没用,干脆歇歇算了,保养一下比什么都好。 因此,现在的这种机关病治了,还会生出新的机关病。因为他们节省下的时间不知该用到什么地方,有时候甚至不想用在什么地方。因此,应该在机制和体制上做文章,通过改革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否则,治标不治本,难免落得个红火一阵子,却增强了机关病的搞药性。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给浙江泼冷水,而是给他们一个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