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年过出中国味--二○○五年春节假期盘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10:07 河北日报

  李柯勇 丁海军 赵华今年春节,人们分明感觉到了一股强劲的潮流:回归传统,重拾失落已久的记忆。

  今年春节,世界给予了这个中国节日前所未有的关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放射出愈发璀璨的光彩。

  各种传统民俗的复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乐趣。人们在尽情欢笑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如何给传统注入时代的活力,如何更加牢固地护住我们民族的根。

  爆竹 重新点亮城市夜空

  今年一些城市将“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改为“限放”,一字之变给市民增添了许多欢乐。

  北京除夕夜、大年初一、破五,无数市民或结伴同行、或全家出动,赶往五环路外的指定烟花爆竹燃放地点,点燃了五光十色的花炮,尽情欣赏“火树银花”的美景,重温“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庆气氛。

  千里之外,与北京同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也在这个春节有限解除了已施行十年的烟花爆竹禁放令。大年三十中午刚过,南京6个主城区12个燃放点爆竹齐鸣,礼花绽放。除夕夜飘洒的小雨也没有减弱市民的燃放热情,零点,燃放达到高潮,古城夜空被朵朵礼花装点得绚烂多姿。

  1993年春节,基于安全和环保考虑,北京开始禁放鞭炮,全国先后有近300个城市群起效仿。但近年来,保留春节燃放鞭炮以增加节日气氛的呼声日渐高涨,目前已有100多个城市取消了禁放规定。

  广西南宁一位姓莫的中年人说:“在爆竹声中,才能体会过年的滋味,不放鞭炮助兴多没意思!”他的观点代表了全国很多人的想法。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禁放令自打颁布实行的那一天起就在遭遇着尴尬,而且这种尴尬还在继续。一方面政府部门对违禁燃放者不断查处,一方面偷放行为屡禁不止。

  早在1998年,石家庄市政府就燃放解禁一事向1739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意见时,就有82.6%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解禁。

  山东一位社会学专家说:“取消春节禁放,总体来说还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致伤等情况毕竟只是小部分,不能因噎废食。”

  北京学者李源认为,鞭炮之于春节,如同圣诞树之于圣诞节。春节放鞭炮习俗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文化。

  当然,禁放自有禁放的道理。但大多数人比较认可限放或有限禁放。

  老庙会 又成娱乐新宠

  在沈阳,已沉寂百年的皇寺庙钟声在2005年的春节再次响起,数以千计的人走上皇寺庙会的平安桥,祈求新的一年祛除百病。好奇的年轻人将硬币投入小小的方孔,击中福禄寿喜吉祥钟,仿佛回到300年前的沈阳北市场。

  最发达的北京庙会,今年又闪现出许多新亮色,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历史悠久的厂甸和地坛庙会打出“怀旧庙会”的招牌,听京戏、拉洋片、喝茶汤、跳财神……几乎所有京味文化都可以在此觅得踪迹。在厂甸,“京西古幡乐”“运河龙灯”“五音大鼓”“老北京吆喝”等濒危民族民间文艺,把游客拉入历史岁月。地坛庙会则推出仿清祭地表演,还请来著名民间艺人,向游客讲述老北京的民俗历史,豆汁、焦圈等老北京小吃摊的人气也格外兴旺。

  今年庙会的红火,主要得益于更加鲜明突出的民俗文化特色。南京夫子庙以大型灯展引来百万游人。花灯市场300米长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曾数度出访欧美的扎灯老艺人陆有文扎制的金荷花灯,汇集了剪、刻、扎、染、裱、糊及刷金技艺,既显精湛工艺又极具富贵特色,一上午就卖出100多盏。

  天津古文化街的“贺新春、逛古街”民俗游庙会同样游人如织,秧歌小品、舞狮队、传统曲艺、抖空竹等活动纷纷登台亮相。

  曾为年味渐淡而神伤的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今年找到了开心的感觉,他说:“今年的年味比往年活泼多了,从北到南,年节文化和传统庙会开始结合起来。”

  很多人逛庙会不光是为了玩,更是要体会过年的喜庆气氛。在北京地坛庙会的小吃摊前,一个女孩端着盘炸灌肠,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站脚来吃的地方,她向身旁的奶奶抱怨:“怎么这么挤啊?”奶奶却说:“这才像过年呐!”

  另一个目的是教育。在沈阳皇寺庙会上,一位让5岁儿子骑在脖子上的爸爸告诉记者,之所以冒着寒风带孩子来看中国式摔跤表演,是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知识,而不是天天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电视节目。

  回家,历久弥新的主题

  尽管图省事到饭馆吃年夜饭的大有人在,还出现了备受争议的“万元年夜饭”,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亲手烹饪、品尝“团圆饭”。在物质日益富足的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年夜饭远非“吃什么”所能涵盖。笃笃的砧板声、菜肴下锅的哗啦声、孩子们的欢笑声……隐藏在这些细节背后的幸福温馨感觉,是其他形式永远无法替代的。

  尽管把春节7天完全当成假期、外出旅游的家庭有增无减,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回故土,不顾破费之痛和礼仪之苦,不厌其烦地走亲访友。休闲娱乐固然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浓浓的亲情友情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民俗游成为今年春节旅游的新亮点。在杂志社工作的李谦先徒步走黄河,然后到陕北过大年。“我觉得只有到那些地方,才算过了个真正的年。”他说,“在乡村过年,感觉一切都是原汁原味。乡亲们都很朴实,而且保留了过年最传统的习俗,比如守岁、拜土地神等。”

  表面看来,这些人是在春节期间离家出游,其实他们却是在回归自己内心深处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家”。带孩子回到潮汕家乡过传统春节的澳大利亚籍华人张先生,希望让孩子认识更多的亲友,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加深对家乡的感情。“多一些这样的亲身体验,孩子们才不会忘了自己的根。”他说。

  回家,是中国传统年节习俗的精神核心。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如是说。自汉魏以来,中国的年节逐渐形成了与西方节日截然相反的精神内容,即强调回到家庭内部团聚,而不是走出户外狂欢。

  他分析,对传统精神的回归有着深刻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原来以亲属、邻里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紧密的家庭体系逐渐解体,城里人住进了彼此相对隔绝的楼房,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平日无暇顾及亲友之情,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兴起使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快捷而乏味。

  “人们在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同时,内心的失落感也在加剧。”他说,“很多人都是单枪匹马闯社会,在取得了各种成就的同时,也被严重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所困扰,寻找归属感的渴望日益强烈。人们想在过年这个最能集中体现传统精神的时候重温被现代工业社会冲击得支离破碎的传统习俗,弥补已经残缺的交往关系,使之得以保留。”

  76岁的乌丙安教授认为:“人们对现代化带来的精神贫乏已经有了警觉。”

  刘铁梁说,尽管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对唤起人们古老的记忆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复归传统更是广大民众自发的愿望,是中国人希望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

  (据新华社电)

  “经济春节”何时比肩“文化春节”

  相对于“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春节长假的“文化”味更浓:但与那些远洋泊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相比,“春节经济”又显得有些冷清,有些活力不足。在各种“人造节日”目不暇接的今天,春节这个华人节日里的翘楚,承载的经济分量显然与其身份不相称。

  年味渐淡商机渐浓

  和传统的春节相比,时下的春节年味确实有点淡。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解构”以传统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春节文化内涵的同时,却催生了许多市场经济时代的新商机:

  过去大年三十关门歇业的饭店宾馆,现在是一年比一年火爆。京、津、沪、渝、穗、宁等地的许多老字号饭店,两个月前就被抢订一空,部分饭店打出了“定时餐”甚至“年午饭”。正月初四,北京28家餐饮企业一天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67万元。

  和手机短信比起来,餐饮业就是小巫见大巫。今年除夕夜,天津的拜年短信超过4000万条,而全国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量预计突破100亿条,市场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资费更高的彩铃、笑话、音乐等增值服务收入。

  国人过年老外赚钱

  就在国人普遍抱怨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春节”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携带着巨大的商机漂洋过海,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在英国,今年的春节活动达数百起,首相布莱尔向英国华人拜年;在法国,继去年春节期间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盛装游行引得70万人观赏之后,今年的春节又在法国掀起新一轮“中国春节热”。

  国内的老外们也铆足了劲儿争抢春节大蛋糕。但和国内商家不同的是,他们的竞争焦点并不全在吃喝上,而更多地放在了游玩娱乐上。

  在南京新街口,沃尔玛超市挂上红灯笼、贴起红福字,中国年的味儿十足;北京的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店门口摆着许愿树、墙上挂着雄鸡图,有的还在门口扎起“五谷丰登”的中国粮仓。

  经济春节大有潜力

  有专家认为,春节旅游收入与其它两个黄金周相比,相差不断拉大,2004年已超过100亿元。和“春节”这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巨人”相比,“春节经济”显然还是个无法比肩的“矮子”,还有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没有人统计过圣诞节、情人节的具体消费额,但如果和春节的每个单日相比,恐怕绝不会逊色。商务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受圣诞节的拉动,去年12月份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接近800亿元,创餐饮业零售额月度新高。而极富诱惑的情人节,消费拉动的关联度强似工业生产中的房地产:高档次的酒店套房、高价位的烛光晚餐、两日一夜的短线旅游、一对两幅的珠宝首饰、水涨船高的玫瑰鲜花……凡是能想到的行业、产业,似乎都能搭上这趟顺风顺水的“情人节”便车。

  有专家认为,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春节文化,虽然从“腊八”开始到“元宵”结束,其间持续一个多月,但主要内容均为以“吃”为主的“温饱经济”。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则被注入了极富商业开发价值的“人情味”。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认为,“热了圣诞,冷了春节”,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的变化所致。要改变春节目前的现状,商家可以借鉴西方“情人节”的开发之路。

  (据新华社电文/令伟家)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