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人拜年喜欢搞“新意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12:08 广州日报大洋网

  本报记者林洪浩、陈翔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这些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春节民谣,但七天春节长假下来,记者发现,以前上门拜年带煎堆、油角的习俗正渐渐消失,拜年的花样不断翻新,从年桔、烟酒到电话、手机短信问候,再到送土特产、邮票。有的市民说,对一些拜年的传统习俗应该保留,但也不必太在意,毕竟无论是送煎堆油角,还是五花八门的手信或电话、短信问候,其实都是一份祝福,一份心意。

  以前拜年要带上煎堆油角

  大年初七,家住荔湾区周门街的简老伯和记者聊天细数这几天过年的趣事时十分感叹地说道:“现代人过年拜年都图方便,仪式习俗越来越简单,可能再过若干年,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煎堆什么是油角了。”年过花甲的简老伯是海珠区小洲村人,搬到市区住已经二三十年了,作为一名老广州,他觉得过年时一些传统的东西不能丢。

  简老伯说,“以前春节过年前后都有很多习俗要做的,年廿四谢灶,廿五开炸,廿六扫屋,廿七洗涤,廿八蒸糕,廿九贴挥春,大年三十吃团年饭,然后年初一给亲朋戚友拜年,年初二回娘家,年初三赤口不宜拜年等等,这些习俗相信时下的年轻人都不一定知道。现在广州郊区的农村还有‘炸嘢’习俗,而市区就基本消灭了。‘炸嘢’就是在过年前几天,由家中的妇女把煎堆、油角炸好,炸的东西如果太多,左邻右舍的妇女也会过来帮忙。到年初一开始上门拜年时就要把煎堆、油角带上送人,要不就会给人说是不体面。小时候过年最难忘就数母亲油炸煎堆、油角时,煎堆、油角的香味把嘴馋得是口水直流,炸好没等放凉就伸手拿,这时往往会招来母亲的一阵责骂。”

  精心准备各种小礼品

  现在不少广州市民拜年都想搞搞手信“新意思”,图个新鲜,也图个吉利。

  家住白云区下塘西路的张先生喜欢旅游,又刚好经常有机会出差,去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准备了大堆旅游品当手信派发,颇受欢迎。今年他又作了些改进,精心准备了一批号称“最适宜当春节手信”的小礼品。

  张先生说,去年初他到西北旅游,带了近十袋当地特产,等到春节时当手信派,倒是挺招人喜欢,可特产一袋袋的太笨重了。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就准备了今年几样手信:贴有反映当地风情邮票、盖有当地邮戳的信封;旅游点出售的有喜庆色彩的小玩意;自己拍摄的旅游照片,背面写上新年祝福词。

  送桔子苹果仍是多数人首选

  面对一些传统习俗的消失,中学教师林老师则对拜年习俗有这样的看法,“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广州地区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炸煎堆、油角,但改革开放后这个习俗就慢慢消失了。一开始是大家觉得生活富足了,油炸东西太麻烦,但又不愿丢弃送煎堆、油角这个传统习俗,于是到商场去买现成的煎堆、油角,再到后来连买也懒得去了。上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间上门拜年改为送烟酒,如今烟酒也不大受欢迎,被列为不健康礼品,现在多数送保健品,不过像传统的礼物———桔子、苹果、糖果等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首选。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简便,什么都不带,随身带着几封利市,见有小孩子塞封利市,偷懒的根本不上门,只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也算是拜年了。”

  林老师担心,过年习俗越来越少,某种程度意味着过年的气氛也将会越来越淡。但也有市民认为对一些拜年的传统习俗应该保留,但也不必太在意,毕竟无论是送煎堆、油角,还是五花八门的手信或电话、短信问候,其实都是一份祝福,一份心意。(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