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居民储蓄率从何而来?(沈开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09:13 东方网

  高居民储蓄率从何而来?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沈开艳 2005年2月17日 9:12

  弗朗柯.莫迪戈里安尼(FrancoModigliani)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和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著名经济学家,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几年前,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期间,曾与这位经济学界的泰斗数次交谈过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并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至今还珍藏着与莫迪戈里安尼教授的合影,教授给我的亲笔来信和新年里发来的贺年卡等。我还曾答应教授有机会一定请他到中国、到上海、到社科院来讲学,可惜,光阴荏苒,去年,刚从美国回来的权衡带给我一个口信,说是大师不久前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年复一年,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中国经济仍一如既往地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前行。而当初莫迪戈里安尼教授向我讲解的中国的高居民储蓄率与高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我觉得至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仍颇有裨益。这里我整理了教授当时在接受我采访时的谈话观点,一来与读者分享,二来也聊表我对大师的怀念。

  莫迪戈里安尼教授说:在当今世界经济受运行不畅和经济萧条双重困扰的时代,中国以始自1978年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和持续的高经济增长而一枝独秀,经济的增长伴随着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突增。近些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上升之高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私人储蓄率却一降再降。以1993年为例,我们收集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在那些工业化国家之下,但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达27%左右,相当于日本在本世纪60年代所达到的水平。更令人吃惊的是,让我们回看二战之后中国居民储蓄的历史资料,我们将会发现,一向以“节俭”著称的中国人在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根本没有什么高的储蓄率,此期间的年平均居民储蓄率低于4%。

  中国在1953年-1977年间,各年的居民储蓄率在0%-7%之间徘徊,个别年份甚至是负数。而为什么到1978年以后,居民储蓄率突然增加,1978年-1993年(我掌握的最新资料是到1993年)年平均储蓄率为17.6%,在1987年以后更是每年都在20%以上,连年递增?

  也许很多人会赞同传统凯恩斯的“收入-消费、收入-储蓄”理论,认为中国人储蓄率上升是因为收入增加了,中国人有钱了、富了,所以储蓄多了。因为按照传统凯恩斯的理论,收入是消费和储蓄的函数,收入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会递减,从而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会增加,结果导致储蓄比率的上升。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假如说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居民储蓄率高,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居民储蓄率低的话,那么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应该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居民储蓄率,但事实上这些高收入国家的居民储蓄率是大不相同的。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不高,而日本的居民储蓄率一直不低,可见与收入众寡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在欧美等国,情形恰恰是,人们越是富裕,储蓄就越少;越是贫穷,储蓄就越高。但不管怎样,按照凯恩斯理论,高储蓄率的排行榜是永远也轮不上中国(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很低的)。

  也许还有人会认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有地域、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比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拥有较高的居民储蓄率,这可能跟这些国家所处的地域(都是亚洲国家)和所拥有的相似的文化、风俗等有关。我也不这样认为。首先,同样一个中国,在40年间(1953年-1993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储蓄率的差距如此之大?要知道,这40年间中国个人收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其居民储蓄率的增长幅度。这不能用文化习俗和区域概念来解释。其二,意大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相当于日本一样高的居民储蓄率,而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既不享有共同的文化风俗、历史背景,也不处于同一区域,为何却拥有同样高的储蓄率呢?

  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近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率高了。储蓄率高的原因在于因为有高的经济增长率,而不是有高的收入。比较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他们的储蓄率高也是因为在那段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了高储蓄率。中国在1953-1977年居民储蓄率低正是因为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

  一个国家只有经常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才会有较高的居民储蓄率。这一结论可以用生命周期假设理论来得以论证,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同样如此。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东方网,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