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请看如此"研究"(苏应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09:19 东方网

  请看如此研究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苏应奎 2005年2月17日 9:18

  也许是因春节里大多报纸或缩版或休刊,即使正常出版的报纸也内容单一、划一,2月14日出版的一期《报刊文摘》,摘发的还多属节前的一些“近期旧闻”。因为假日里可看的纸质媒体不多,这期《报刊文摘》我还是认真拜读了的,有些还引发我作文的兴趣。例如本期摘发的2月3日《工人日报》作为“学术腐败”之例披露的一则报道。

  这则报道说:在我国科技界里,复杂的关系圈,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科技的正常发展。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王浦生举例说,一家汽车公司资助研究机构搞环境研究,最后得到的结论却说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因为自行车引起交通不畅,导致汽车停滞,排放更多废气”。

  没有机会读到《工人日报》报道此事全文,《报刊文摘》在摘发此文时,开头还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本已被其他国家反复研究、确认是完全错误的研究项目,在中国某大学和部分院士的推动下强行开展,近1亿元投资白白浪费,却没有任何形式的责任追究。”

  ——两段引文是否说的同一件事?也许由于摘发时的不周,没有交代清楚,旁人很难推测判断。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俱在。这个“事实”就是:科技界或学术界的有些(我说的是“有些”)所谓“研究”,原来是这么回事!

  “研究”一词,从学术研究层面上说,应该是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真相、性质)和规律。而上述这项所谓的“环境研究”,得出的结论竟是“自行车污染比汽车大”。因为没有公布这项“研究”的具体细节,不清楚他们是如何取得这项伟大成果的。但即按常理也无法理喻。简直是胡说八道贻笑大方。细看报道,原来这项“研究”是由一家汽车公司资助了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有所警惕。“资助”研究当然是好事,如果资助者摒弃自身商业利益的话。但这个“结论”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这家汽车公司无非是借此机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以至别说科研,还可置基本的常理于不顾。“研究”也者,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

  而我们的有些“研究人员”,甚至贵如院士级的科学家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擦商家的屁股,顾不得起码的体面,更不用说学术良知了。甚至明知“已被其它国家反复研究,确认是完全错误的研究项目”,还要装模作样“研究”出胡说八道的“成果”。

  可叹这类“胡说八道”的事儿,近年传闻不断。例如某几个已提前小康和先富起来的“经济学家”,就常信口雌黄,时不时曝出些不三不四的高论,为自身的利益或为他赖以发财致富的某个利益集团说话,企图影响高层决策,误导媒体舆论,为民众所不齿。前些时就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凭空抛出个根本不存在的什么“杀富济贫论”,扰乱公众视线,受到有识之士的指斥。近期还见一则消息,说中国社科院有个“最新调研”报告,谓“父母养大一个孩子要花49万元”。此事很快在网上引起众多民众质疑,说这是社科院专家闭门造车生产出来的“学术”,是“天方夜谭”,“拿老百姓穷开心”。一网民在网上留言说:“我们的一些社会学家怎么对中国的真实情况这么无知?80%的中国人年收入是多少?减去必要的生活开支,能为孩子剩下多少?”他算了一笔很简单的常识帐:49万元是一个年收入一万的三口之家49年不吃不喝的钱呢。因此有网民认为,调查结论只可能是指白领家庭,处以上官员家庭和私企业主家庭。——怎能一概而论呢?怎能说“报告”是“在为广大民众说话”呢?

  在时下学术生态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何况社会上又假货盛行),要让既得利益的、占先了话语权的某些所谓的学术权威闭口,也难。民众惟一可以自我保护的,就是对于他们的一些“胡说八道”,千万多一个心眼!东方网,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