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投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挡不住的诱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09:57 中国新闻网

  中外“联姻”投资持续升温

  新年伊始,跨国公司“联姻”中国企业的讯息不断:

  1月14日,全球最大钢铁企业米塔尔公司收购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此举引起中国乃至世界钢铁业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分析,米塔尔公司将以此作为进入中国钢铁业的“桥头堡”,进而进入中国市场。

  1月26日,法国圣戈班集团投资1.1亿元并购黑龙江丹峰集团。世界龙头企业落户牡丹江,亦实现了磨料磨具业世界龙头企业对亚洲最大企业的并购。不少人已经留意到,以日立、松下为代表的日资公司,最近在中国开始了密集的广告轰炸。这些小小的细节告诉人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沉默了10年的日本跨国公司群,已经展开新一轮“中日合资运动”的热身。

  更有迹象显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一批跨国公司正在拆除合资这座“桥”:英国BP,德国巴斯夫、拜耳、西门子、惠而浦,日本三菱、日立、松下……从2002年至今,松下、宝洁、西门子等公司陆续将其在华合资公司转为独资,对跨国公司而言,合资只是进入中国的捷径。

  尽管去年加强宏观调控伊始,很多人担心外商来华投资减缓,但商务部的新近报表显示: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60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

  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亿美元。

  “钱往高处走” 升温是其必然

  “钱往高处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权威报告称,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国之一。

  从1979年7月1日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起,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有25个年头,其增势基本稳定,并不断刷新纪录,即便是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FDI仍一度跃居全球第一。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分析认为,跨国公司把投资筹码押在中国,两张“王牌”是挡不住的诱惑,即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绝对广阔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履行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到位,来华发展并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调控带来的积极效果,加之中国成为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外商在华投资升温是其必然。

  正如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曼青所言,“决定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的,一是经营环境,二是公司自身所在行业及其发展战略。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正大集团资深执行副总裁谢毅谈及在华投资的“不变”信念时也表示,一是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始终抱有信心;二是集团在华发展始终立足长期战略。就在中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2004年,三星集团对华增资7亿美元,从而成为三星对华投资历史上增长幅度最快的一年。三星(中国)企划部总监吴作义说,三星希望能在中国做成百年老店。

  “量”“质”并举 引资更注重选资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和地区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分析,从产业结构看,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外商投资得到有效遏制。从地区结构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吸收外资大幅增长,黑、吉、辽三省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引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0%和78%;东部继续保持主体地位,占全国八成以上;中部增势强劲,规模正在攀升;西部相对增长较弱,但其合同外资金额增幅也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履约率也升至50%。

  近期,大量有较高“含金量”的制造及研发环节从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跨国直接投资也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全球服务外包总值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国际上吸收外资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但也为中国扩大外资盘子提供了难得契机。

  但是,引资更须选资。引进外资必须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项目为主流,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近日指出,当前全球吸引外资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关键是提高引资水平、优化引资结构。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龚雯、徐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