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11:19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 放牧“神舟”——记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奚启新) 今年45岁的于志坚,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测控通信系统的总设计师。他带领科研人员,自主创建了我国新一代航天测控网,为“神舟”飞船成功遨游太空做出重要贡献。最近,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他记了一等功。 年轻的肩膀,担起飞天的重任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时年32岁的于志坚,被任命为测控通信系统的副总设计师,负责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此前,他只是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一个研究室的副主任。 年轻的肩膀,能否挑起这样一副重担?不少人有几许疑惑。 测控通信系统在载人工程七大系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用放风筝来打比方,飞船好比是风筝,测控通信系统遍布国内外的测控站和分布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测控通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航天测控网的水平。 那时,围绕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结构体制,争论非常激烈。于志坚带领他的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建设S频段统一测控通信系统,采用“透明工作方式”,网管中心面向测控站、任务中心面向航天器,分别进行透明监视和远程控制。 新思路的提出不等于在现实中可行。如何将这个创新的思路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完美结合起来,并用一份无可置疑的设计方案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专家,是于志坚的团队首先进行的一场攻坚战。 于志坚和同事们经过艰辛努力,终于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S频段统一测控通信系统。这个新的测控通信系统,改变了以测控站为主对航天器进行测控的原有方式,通过设立网络管理中心,对测控网实行集中监控,并负责测控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实现了测控站的联网和统一管理调度,提高了对航天器监视和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笔下重千钧,规划高效益蓝图 于志坚说:“总体工作是顶层设计和综合集成的过程,将不同的简单的单元组织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总体设计人员的职责。”他经常提醒自己和同事们,总体人员的笔下,动辄牵涉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经费,让设计的方案用最少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才是称职的总体人员。 美国的航天测控通信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测控站就在全球布下20多个,经费投入惊人;俄罗斯仅仅为保证载人飞行器运行段测控,从堪察加半岛到克里米亚半岛就布了15个主要测控站,另有11艘测量船参加任务。 “我们不能走他们的路,必须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织就中国特色的飞天测控通信网。”于志坚和同事们绞尽脑汁,寻找经济、合理的方案。经过反复计算和比较,他们提出了“确保关键段,兼顾其他段”的方案设计原则。 于志坚还大胆地提出了采用国外建站和国际联网的方式,提高测控通信覆盖率。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但确保了各个关键段的测控,而且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最终,他们确立了综合效果最佳的测控通信系统“4船9站3中心”的布站方式,构成了我国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新一代的综合性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这个系统在“神舟”飞船5次飞行任务中,展现了出色的支持保障能力。 科学无止境,在实践中求完美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于志坚带领工作人员对测控通信系统的方案,进行了不知多少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使方案更趋完美。 要将设计在纸上的“4船9站3中心”的测控通信方案,变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技术,必须把飞船和由成千上万台测控设备组成的测控网连接起来。按照常规的科研程序,这项工作怎么也得要1年的时间。 于志坚带领科技人员,论证设计了一种既经济又完备的测控系统模拟仿真系统,改变了传统的连接和测试模式,只用3个多月时间,就将整个测控通信系统完全连了起来。 2002年,在“神舟”四号飞船飞行试验任务中,出现遥测错码问题。为了尽早查出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于志坚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攻关。他们获取了出现技术故障的第一手资料,对故障进行定位和机理分析,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消除了技术隐患。 为了确保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于志坚不断优化测控通信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针对上升段由于飞行环境恶劣容易影响飞船接收遥控指令等问题,提出了增强飞船控制可靠性的遥控指令盲发方式,使地面对飞船实现了全时段控制,降低了飞船在与地面失去联系时出现意外的风险。 如今,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中最年轻的总设计师,于志坚正率领能征善战的科技团队,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飞天夜以继日地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