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林廷生:改革加速了山东省农信社支农作用和自身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17:47 水母网

  记者 张新芳

  截至2004年底,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2461亿元,居全省各金融机构第一位;贷款总额1937亿元,居全省金融机构的第二位,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极为少有的。

  2004年,山东省农副产品出口量达到83亿美元,占到全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四分之一多,农副产品出口又占到整个山东省出口的四分之一。

  山东省农信社不良贷款由2002年末的458.66亿元,占比32.7%,到2004年底,余额下降到309亿元,占比下降到15.94%,实现了余额和绝对额的双降,农信社实力增强,资本充足率提高,盈利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组组看似简单、重复、枯燥的数据组合,但透过这些数据,能够看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农信联社和全省信合职工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这一组组数据中,仿佛看到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不断把农信社的改革推向高潮。这些数据同样也吸引着记者,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山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廷生,请他对以上这些主要数据作了说明与解析。

  记者:截至2004年底,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总量分别居全省金融机构的第一、二位,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极为少有的。这些成果是怎么得来的?

  林廷生:改革一年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到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95%,因为,山东是个农业大省,而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就是为“三农”服务,是绝对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其他金融机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追求减员增效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逐步撤消了在农村的营业网点,逐步缩减了对农业的贷款。所以,在全省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存贷款的总量占到全省第一、二位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信用社成为“第一、二”的人文环境。

  首先,国务院把山东列为全国的8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之一,使农村信用社焕发了活力。经过一年多的改革,不管从内部经营机制上,还是从外部环境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级党委、政府都切实负起了责任,在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上,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帮助消化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在积极推动改革的同时,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信用社进一步改进支农服务,有效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没有改革之前,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人员和领导配备等方面都不是很健全、很规范。现在不同了,改革后从省、市、县首先健全机构、健全领导班子,加强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内部建设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的机制也都建立起来了,形成了上下监督一整套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大大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所以这一年来,成效非常显著。

  再次,山东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很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可以说,农村经济领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2004年,山东农民个人收入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就跟着快步发展了。这就是我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第二的几个重要原因。

  记者:2004年,山东省农副产品出口量达到83亿美元,占到全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四分之一多,农副产品出口又占到整个山东省出口的四分之一。这两个四分之一,是怎样实现的?

  林廷生:山东的农业发展和出口首先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是分不开的。省政府十分重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业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际化。山东的农业发展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放在国际市场上考虑。因为山东的农副产品出口占全国农副产品出口的四分之一多,而农副产品出口又占整个山东省出口业的四分之一。所以,如果不考虑农业的国际化,只考虑老百姓自身的吃穿用,只考虑省内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全球市场的大局来考虑山东的农业问题,这样发展空间才能更宽阔。

  第二,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也要讲市场,农业不能再走数量型的路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质量问题已经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路子,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如果按照过去的计划经济办事,肯定是行不通的。不按照市场规律、价值规律来考虑农业的发展也是行不通的,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

  第三,标准化。现在的农产品出口都是有标准的,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出口是不可能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些国家对农产品搞技术壁垒,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一系列技术都要达到国际标准才可能走向国际市场,所以要从国际化标准来考虑山东的农业问题。近几年来,山东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山东的可耕种用地较少,人均占有土地就更少了,9000多万人口,在土地少、人口多的情况下,只有走高、精、尖的路子,走多元化的路子,山东的农业经济才可能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这一点,所以山东这几年农业发展很快,但山东的农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第四,产业化。山东省近年来十分重视农业的综合开发,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农业综合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产生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寿光蔬菜、沾化冬枣、肥城佛桃、阳信鸭梨、日照茶叶、莱芜生姜、金乡大蒜等,规模由小变大,竞争力越来越强,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提高了产品出口创汇的竞争力。

  记者:山东省农信社不良贷款由2002年末的458.66亿元,占比32.7%,到2004年底,余额下降到309亿元,占比下降到15.94%,实现了余额和绝对额的双降,农信社实力增强,资本充足率提高到6.63%,经营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在消化43亿元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实现利润12.9亿元。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林廷生: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是从多方面进行双降的。一方面,从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建立内控机制,严格实行审贷分离、集体审贷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终身追究制等措施,确保新增贷款收回率达到96%以上;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采取法律追究、行政协调等措施,帮助农信社清收不良资产。目前,在全省信用社不良贷款中,因行政、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占39.9%。对此,我们要求各市、县政府要积极支持、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资产,制定清收盘活不良资产计划和扶持措施,并层层分解落实,要坚持以货币形式收回为主的原则,对过去行政干预的贷款和协调农村信用社购买的企业债券、各级各部门在农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贷款,由当地政府负责限期收回;对公职人员的贷款,采取纪律和行政手段收回;对农村信用社接受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由县级政府负责置换或收回。要创新清收手段和方式,市、县政府可以采取以优质资产置换、整体“打包”等多种方式,帮助清收不良贷款,也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清收变现,加快处置步伐。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农信社的不良资产大幅度下降,资本充足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上升。作为地方政府,就是要为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山东省农信社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凡的业绩,透过这些喜人、跳跃的数字,使人们既看到了农村信用社自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又看到了地方政府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责任编辑:刘家昌(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