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春节晚会的出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00:27 红网 |
许博渊老先生于春节前就写了一篇题为《春节晚会的出路在何方》的文章(见新华网2月2日)。文章针对近些年央视春节晚会一年不如一年受人欢迎的现实,提出了必须推陈出新的主张。现在春节已过,央视的晚会也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有些时日了,大家反应如何?不幸被这许老先生言中:“就那么回事儿!”大家的这种感觉,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因为反正是过年,年年如此,央视能为全国的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一台晚会,以搞笑为主,大家一起乐一乐,有总比没有要强。再说,办一两次晚会容易出新鲜,长期搞下去,也的确难为了央视的那些人和导演。 在我看来,央视的春节晚会难得出新,除了许老先生所言的新人新作新形式难得推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容不新。说得直白一点,大多数节目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内容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新了。 一台晚会办得好不好,标准要看有多少节目能够让观众记住。这就取决于节目的内容。今年的春节晚会让人难忘的节目实在不多。作为文艺节目,形式虽然可创新,而且也必须出新,但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往往受到时空限制。也就是说,一种新的文艺形式的产生,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创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种形式一旦产生以后,又可以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范围内流行并经久不衰。不过这“不衰”是一定需要内容的出新才能支撑得住。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容比形式更显重要。比如,《兄妹开荒》,其音乐和表演形式是西北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可加进了当时解放区的内容,就迅速使这种形式传遍全国并经久不衰。还有,同是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为什么有些受人喜欢,有的就不然。这除了与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水平有关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内容。回想央视初办春节晚会的那几期节目,大家都说办得好,到底好在哪儿?从形式上看不外乎歌舞、戏曲、相声、小品这几个类型;就因为有《超生游击队》、《吃面条》、《卖羊肉串》、《香烟推销员》、《打名片》、《五官争功》等一系列节目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很实在的生活内容,才给全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的一些较好的小品如黄宏的《钉鞋》,赵本山的《鞭子》、《卖拐》等,或揭露,或歌颂,让人看后发出会心的一笑,时过多久都难忘,盖因其内容贴近生活才显示强大生命力的。赵本山从《卖拐》后的小品一年不如一年,到今年的小品,形式并没有变,问题就出在内容既不新又不具有生活的真实上,倒是有给人以卖弄技巧和故弄噱头之嫌。歌曲也一样。当年一曲《十五的月亮》,情景交融,美仑美奂,让多少人感动!就是通俗歌《众人划桨开大船》,唱出了生活的哲理,给人以不少启迪,使人们在哈哈大笑中能够得到一点儿什么。 六十三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民族的人民大众的文学,他主张文学艺术形式上的多样性,要百花齐放,更主张内容上的现实性,力求做到完美的艺术形式与真实的内容的高度统一。我以为,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文艺理论主张,到现在仍有其指导意义。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人们喜欢纯娱乐性的文艺。从表象上看,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寓教于乐,不是更令人喜欢么?只要是符合生活真实且又附上人们喜闻乐见形式的文学艺术,更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比如说反腐方面的作品,只要表现得有艺术性,定是可以受到不同艺术欣赏层面人们欢迎的。这难门道不是一种规律吗?(稿源:红网)(作者:李成贵)(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