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过沪剧瘾 尝“老八样” 浓浓民俗醉了沪郊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09:55 新华网

  春节怎么过,现代人的选择很多,但唯一不变的是团团圆圆、喜气洋洋。

  演绎节日喜气,可以十分独特。今年沪郊,记者看到,不少地方竟刮起了浓厚的民俗风。如在南汇周浦老镇,过节期间,老人们聚在一起学唱沪剧,民间乐队则演奏起江南丝竹,书画爱好者则相约切磋“武艺”,真是其乐融融。此外,老土布什么样,“荡湖船”有趣否,乡间名点怎么做,你都能在那里一一见识。

  沪郊春节看民俗。“老郊区”们告诉记者,其实沪郊还曾有过许多老“年俗”,现在看来仍颇有味道。郊区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许多新、旧民俗,凝聚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他们朴实、勤俭、乐观的优良品质。

  邻里串门看“绝活”

  春节期间,南汇老镇周浦特别热闹。大年初二,这里的“小上海旅游文化城”就举行了民俗文化活动,土生土长的点心大师朱仁楠来到现场,为大家做起了当地名点南瓜饼、下沙烧卖等;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这里的书画爱好者可不少,他们为居民即兴写起了春联;戏曲更是广受欢迎,“沪剧大家唱”的表演现场,被观众围得严严实实,有的爱好者还边听边晃起了脑袋;此外还有腰鼓、织土布、江南丝竹、剪纸、荡湖船、扇子舞、木兰拳等表演。这些让当地人大开了眼界。

  记者看到,位于镇中心的这个文化城,还真成了当地人聚集、娱乐的所在。据介绍,这个“小上海旅游文化城”比市区城隍庙还要大,它将再现周浦老镇的风貌,展示当地的乡土文化。它的“文化凝聚力”真不小:成功举办了上海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展示微雕艺术家周长兴、周丽菊的微雕精品;吹画家朱默君、滑稽演员王汝刚前来表演;设立展厅,引进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此外,周浦新闻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落户,两个群众文化舞台的兴建,将为当地的书画、文学、新闻、戏曲爱好者提供一个新天地。一位当地人说,周浦这个昔日“小上海”,又重塑了她的繁华和文气。

  自家院里唱大戏

  把剧团请到家里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周浦地区却是新风尚。南汇八一中学一位教师陈军贤告诉记者,他们家前年春节就请来了沪剧名演员,老父母听得开心,至今还念叨那场“家庭演唱会”呢。

  羊年正月初四下午,陈老师全家和亲朋好友30多人欢聚一堂,聆听著名沪剧老演员王盘声等的演唱。他记得,那天演员们足足唱了4个小时,80多岁的王盘生老人唱了《阿必大回娘家》、《鸡毛飞上天》等,甜软润美的歌声回荡在大厅里,又飘出窗外,引来邻居们争相观看。陈老师的老父母脸上一直洋溢着激动和兴奋的神色。

  陈老师说,郊区中老年人喜爱沪剧。他的父母是十足的沪剧迷,家里的沪剧VCD应有尽有,但还总觉得看不过瘾,希望和沪剧演员来个亲密接触。他们就经常到镇上的文化中心和市区剧院欣赏沪剧,但老两口毕竟都已是70多岁了,出行总有不便。为使父母在春节里过足沪剧瘾,陈老师和家人一商议,通过业余沪剧演员请来了上海沪剧界泰斗王盘声等十多位演员。演员们不顾路远,来到周浦陈老师家做客,并义务为老人演唱。

  沪剧名演员到陈老师家演唱成了当地新闻,厅里厅外都挤满了前来观赏的群众。王盘声老人边唱边讲解起沪剧的演唱技巧,让大家过足了沪剧瘾。天色渐暗,演员们要走了,听众仍依依不舍。为感谢演员们,陈老师父母还让家人在门口燃起了五彩缤纷的礼花…… 今年的春节,当地的沪剧演员也广受欢迎。60岁的鲍丽娟,是南汇戏曲爱好者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她们组成20多人的演出队伍,大小演出共有10多场。春节前,主要是受各社区的邀请“巡回”演出,正月初二开始演出规模越来越大,主要在周浦老年活动中心、康桥文化中心、小上海旅游文化城等场所演出,如康桥文化中心那场演出,观众可能要达到四五百人呢。她们的演出基本免费,因为演员们都是戏曲爱好者,参加演出靠的是兴趣。如“剧团”导演老金,已经70多岁了,每天晚上和大家一起排戏,讲解上两三个小时从不叫累。他们的“剧团”还应邀去附近人家家里演出,户主往往会支付几百元的演出费,鲍丽娟就将资金用来添置些演出行头。

  忘不了浦东“老八样”

  过年之前,不少市区人竟专门骑车来到周浦,为的就是买些周浦白切羊肉回去。说起吃的,当地老人不禁来了精神:“这里名吃可多了,什么烧卖、南瓜饼,都算是浦东地区特产呢。”

  周浦镇志办老唐告诉记者,尽管以前经济不富足,但过年时人们的生活毫不乏味,各种小吃花样迭出,有南瓜饼、年糕、春卷、圆子、汤团、八宝饭等。值得一提的是,做年糕可是这里人家的“大事”,做多了还给亲戚家送些;年糕是切块的,晾干了可长期存放,有些人家可以从春节一直吃到端午节,这期间为防霉变,人们还会把年糕“回笼”蒸一下。老唐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一种可吃的“元宝”,是用糯米和南瓜做成的,金灿灿的“元宝”串起来搁在桌上,别提多好看了。

  不得不提的,还有著名的浦东“老八样”。这“老八样”,现在看来似乎是些乡间土菜,但在那时的郊区,却是颇有档次的,只在过年或结婚的酒席上才吃得着。说起“老八样”,许多人至今难忘它的美味。但具体哪八样,人们却有点淡忘了。记者问了无数老人,他们经过反复讨论,终于给出了个“老八样”的菜单:红烧鲫鱼、扣鸡、扣蹄肉、扣咸肉、三鲜、扣三丝、扣羊肉、肉皮汤。

  要说明的是,蹄肉是走油蹄肉;三丝是火腿丝、笋丝和鸡丝,都切得齐齐整整,煞是好看;三鲜据说是烩菜,“内容”有黑木耳、肉圆、猪脚、爆鱼、焖蛋、冬笋等。这八样也并非一成不变,要是没有扣羊肉,还可换个大白菜炒肉丝。八样中大白菜炒肉丝和肉皮汤可再盛。菜名用“扣”字,则是为了外形好,人们将菜先盛好,再一一倒扣碗中。在乡间,器皿也有特色,都是花边大碗。

  与“老八样”搭配的,还有“六拼盘”或“八拼盘”,都是些冷菜,包括猪肚、火腿、爆虾、海蜇等,摆放在一个大盘子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八十年代,“老八样”和“六拼盘”或“八拼盘”在沪郊十分风行。现在要是你来到周浦镇,当地人端出了个“三鲜”来,也算是稀奇菜了。

  重温那些老年俗

  南汇年俗

  春节期间,民间艺人在各家门前杂耍讨吉利,要喜钱、喜糕的班子繁多,如“跳加官”、“财神送元宝”、“打钿发”等,讨个吉利,要些喜钱。此外,还有变戏法、耍猴子、木偶戏、看西洋镜、拉洋片、卖梨膏糖、捏泥人等。耍花炮、花筒、掼炮仗等更是应有尽有。这些点缀着新年的气氛,为期半个月之多。

  嘉定年俗

  除夕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黄昏把“灶君”接回家,供上瓜果、糕点,就开始了迎春守岁的等待。家人团圆,欢聚一堂。灶台上端出丰盛的菜肴。那道“清蒸鲈鱼”祈望“吉庆有余”、“年年有余”;“油爆虾”则是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酒酿圆子”甜绵醉心,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吃上一碗“炒年糕”则一年比一年高……元宵节元宵节开门第一件事,当然是把新年没放完的鞭炮放完。之后就是放开肚子吃,吃什么?吃“蒸缸坛”,“缸”是放粮食的器具,“坛”是盛酒的器具。元宵节早上和好白白的糯米粉,巧手捏出“缸”、“坛”的样子,更有捏成一个个白白的方形用棉线捆上,就成了一包包棉花。把这些蒸来吃掉,今年就会:缸里囤满米;坛里储满酒;棉花堆成山。

  黄昏时全家吃起了招牌点心———“元宵”。放下碗,抱上几捆稻柴出发,到自家地里“烧田埂”,在自家地的角落里燃上稻柴,烧得正旺时嘴里道:“我家地里出金元宝,不要出枝蛰草(一种对农业危害极大的野草的土称)。”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农民最质朴的愿望就是盼这一年收成好。

  崇明年俗

  廿四夜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崇明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为讨个隔年有余的好口彩。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火,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记者黄勇娣)(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