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多少年俗和我们拜拜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10:26 燕赵晚报

  对于年俗,现在普遍流行着一种说法:一些古老年俗的消失,导致有几千年历史的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而民俗专家认为:糟粕年俗的扬弃,科学年俗的出现,传统优良年俗的秉承和发展是年俗的主要变化。

  春节过去十来天了,时而不断响起的鞭炮声提示着人们,春节不是单单的一个大年三十和初一,而是一个传统的系列节日。

  的确,从腊八开始,一直到二月二的龙抬头,无论从人们的心理还是行动上,一直都能寻找到年的影子。

  辞旧迎新是春节的主题词,发展了几千年后,我们的年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同样辞旧迎新的变化。追寻历史,我们感受到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以及文化素质的提升。怀念着陈旧年俗,我们也看到了新年俗的不断出现和精华年俗的发展。

  “熬年”变成了晚睡

  年三十晚上,鹿泉市宜安镇胡振全家里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喝酒,边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笑声不断、一家人其乐融融。新年第一声钟敲响,窗外爆竹声震天,胡振全小两口也赶紧到外边放起了炮仗。十几分钟后,爆竹声渐稀,电视里的春节晚会也接近了尾声。

  和父母打过招呼后,胡振全小两口回房睡觉了。大年初一还有好多事要做,没有精神可不行。

  在胡振全小的时候,三十晚上到初一早上是睡不了觉的,因为要熬年。

  熬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个晚上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人们谈“年”色变。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每到这天晚上,都提前做好晚饭,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熬年啊?熬也是象征性的熬,顶多到1点,大家就去睡觉了。”胡振全说。

  烧旧鞋被各种热闹代替

  正月十六烤柏灵火,是省会西部鹿泉、井陉、平山等县市的年俗。据说是为了“烤百病”。各家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树枝叶,拌烧秸秆杂物,寄意免除灾难,一年四季不生病。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再加上又极容易引起火灾,烤柏灵火的习俗,正逐渐减少。

  相对省会西部县市的烤柏灵火,省城周边其他平原县市里,有着正月十二烧旧鞋的习俗。鞋与邪同音,烧鞋就是有“驱邪”的意思。

  正月十二下午,孩子们抗着细竹竿挨家挨户去要旧鞋。到了晚上,把收来的旧鞋垛放在街口燃烧。大人们在周围看着,聊天看热闹。孩子们围着火堆玩耍、嬉闹。还有人拿来年糕,在火上烤着吃,据说是能治百病。甚至连燃烧完的灰烬,都是抢手的宝贝。拿回家撒到猪圈、牛棚里,据说可以保佑来年六畜兴旺。

  这种习俗,在辛集、晋州等地曾经广为流传,但现在已难觅踪迹。河北省民俗协会会长袁学骏认为,烤柏灵火、烧旧鞋等习俗,既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又有不环保的一面,必然将慢慢消失。曾经盛行的原因,在另外一个层次上还是人们寻找“热闹”的一面,现在各种“热闹”都有了,这种陋俗消失也势在必然。

  填仓节简化为吃顿好饭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在宋时已有记载,《东京梦华录》“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填仓节,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填仓节,表达的是农民对来年收成的美好企盼。但随着科技发展,农业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好过了,那种对好收成的渴望也逐渐减弱了。填仓节的过法,也就越来越简单了。据袁学骏介绍,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多半已经说不出填仓节的来历,对一些传统的习俗,更不知道了。现在的填仓节,已经简化为吃顿好饭,放点爆竹庆祝一下的过法了。

  布袋戏面临失传危机

  农村里,稍微年长一些的人都记得:在过年时,村里会有来玩“布袋猴”“布袋戏”的艺人。其实,那也是皮影的一种。一个人同时控制两个布偶,进行表演,而且还要边配音、边敲打乐器。而艺人的报酬有两种:一是分给观看表演的人筷子,回家叉一块年糕,送回来当做食物;另一种就是索要赏钱,而人们也多半只会留下一分两分、一毛两毛的表示一下心意。

  观看“布袋戏”,是农村孩子过年最大的乐趣。甚至还会跟着玩“布袋戏”的艺人串村,为的就是能多看几场。

  然而,到了现在,电视电影的普及,自然取代了这种古老的“布袋戏”。袁学骏为此,感到深深的惋惜。据他调查:现在只有在晋州市的一个村子里,还健在着一位玩“布袋戏”的老人。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布袋戏”是一种表演难度相当大的艺术,那位老人至今没有找到传人。

  据了解,在省城周边县市里,每到过年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方式,甚至都叫不上名字。村里人把这些表演形式,统称为“杂耍”。袁学骏说,在这些年俗文化活动中,有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糟粕,但也有不少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演形式的消失,无疑将是传统文化的流失。[链接]

  在省城周边绝迹的年俗

  【正月十六散灯】

  正月十六,把黄米面搓成面段,栽上泡过油的灯捻。到了晚上,摆放在房檐上、大门口、土井边、碌碡边、街口等处。

  【摆芝麻秆】

  年三十晚上,在门口摆放芝麻秆。传说摆放芝麻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防游荡的鬼神偷食供品。游荡的鬼神踩到芝麻秆,芝麻秆就会发出声响,主人听到后,会出来轰赶。

  【老鼠娶媳妇】

  老鼠娶媳妇也曾经是主要的年俗之一,其日期有两种说法,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十,而有的地方则是正月十二。老鼠娶媳妇表达的是古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连老鼠都富裕得能娶上媳妇,更何况农民的收成了。老鼠娶媳妇那天,好多村民都会跳起舞蹈,有人装老鼠,有人装老鼠的媳妇来庆祝。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