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古村落寻踪⑨寻根溯源:岭南文化 根系古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0日17: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祠堂、冷巷、晒坪、雕楼……独特的村落文化形成与城市经济关系万缕千丝

  南雄珠矶巷在古村人心中有特殊地位

  广州人常说的“冷巷”,有民俗渊源

  广州人的根在乡下

  专题策划:陈心宇

  文/本报记者 樊克宁 张演钦 王倩 陈辉 图/本报记者 颜长江 阙道华

  为什么广东古村落的祠堂特别多,每个村除了始祖大祠堂外,还有许多支系祠堂?祠堂是中原家族文化的象征,为什么在岭南却表现得比中原更为特征明显?广州的古村落虽然很美,但有一点令人纳闷:作为家族住宅,它为什么这么小?清乾隆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广州农村出现扩建村庄潮,甚至座座村庄的规划模式都基本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记者随同专家深入古村落考察,寻根溯源。
广州古村落寻踪⑨寻根溯源:岭南文化 根系古村(组图)
上图:锅耳状风火山墙是岭南民居独有的建筑形式

  A文化:珠矶巷多中原人 移民文化三成因

  为什么广东古村落的祠堂特别多,每个村除了始祖大祠堂外,还有许多支系祠堂?祠堂是中原家族文化的象征,为什么在岭南却表现得比中原更为特征明显?

  翻查史料可以了解到,广东历史上就是移民文化浓厚的地区。广东的移民,多来自中原和周边省。移民文化形成有三个原因,其一,广东古时为百越之地,蛮荒边远,历来是官场贬谪流放之所;其二,古代战乱频仍,中原和周边省份民众为避战乱,逃迁于此;其三、古时朝廷驻军,退伍后多就地安家。

  在各村的族谱上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家族都是外省迁来的,到处都有始祖墓和始祖祠堂,说明广东人在文化上有杂交特点。广州市文物专家黎显衡也说,这些外省人,多数都是从珠矶巷来的,而珠矶巷人就是从中原及东部等地迁来的,比如在《望族大姓》篇中提到的陆秀夫后人,就来自江苏。

  从文明发达的中原,迁徙到闭塞落后的岭南,移民对祖先文化有强烈认同感,视为精神归宿。尤其是唐宋以来,南迁者越来越多,每个最先来到的人,就成了这一族的开山始祖,这一特点我们在各家族祠堂的碑记中可以明显见到。

  到了清代,移民的经济条件好了,修建家族祠堂和新村的风气日炽。我们所到之处,祠堂之多可说遍地都是,同一个村庄里,同姓的至少有一个祠堂,有多少个姓就有多少个祠堂;有的地方,同姓祠堂并排而立,大宗祠是合族纪念始祖的场所,分支祠堂则是各房自立门户后的支系。在番禺、黄埔、花都、从化,不少古村落祠堂都在10个以上,甚至有多达30多个的。村里老人说,其实家塾也是祠堂,只是后来不准建那么多祠堂了,改叫家塾,实际上还是一样。

  经过广州这次文物普查,我们算是比较深刻地了解了南雄珠矶巷的地位。这令人产生丰富联想:许多中国人都说,他们是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珠矶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说!这就是“根”的意识。祖宗祠堂在,先贤牌位在,人们寻根的客观环境就存在,缭绕的香炉青烟就不会断。好比许许多多海外的广东籍华裔,他们都在居住地建了宗族祠堂,族谱通向番禺、南海、四会、香山……而他们老家祠堂的宗室世系,又何尝不是连向珠矶巷,连向山西洪洞县那棵大槐树呢?!
广州古村落寻踪⑨寻根溯源:岭南文化 根系古村(组图)
上图:背山面水是广州古村落常见的格局

  B冷巷:“大客厅”守望相助 古村人心态开放

  华南理工大学民居研究专家陆元鼎教授跟记者提到了“冷巷”。现在才知道,其实广州本地人经常说的这个名词,是有民俗渊源的。

  古村落虽然很美,但有一点令人纳闷:作为家族住宅,它是不是小了点?它是前后相邻两家共用一面墙,后墙前院紧挨着,大门自然就没有了,两侧厨房和柴房各有一个通向外面的侧门,这种格局谈不上开阳敞亮。厨房和柴房之间的小天井也很局促,中有一眼井,洗衣、洗菜……所有同水有关的活动都在天井中,也是施展不开的。正房的两厢是卧室,窄而无窗,就算有窗也很小,以前一户家庭是要生五六个孩子,这么多人住在里面不热吗?

  现在我们才知道,原来,家庭的许多活动,都是在冷巷里进行的。南北向的冷巷通风好,家家门口都有长条麻石凳。我们看到妇女坐在门口穿珠子,那是从镇里服装厂接的加工活,她们一边享用冷巷的凉爽,一边同邻居聊天,就像坐在自家客厅一样;到了吃饭的时间,老人家手上捧着饭碗,身边石凳上搁着青菜———家的饭厅也延伸到冷巷来了。

  古村落很讲规划,门门相对应,从村东吹来的风,能一路穿过每家的侧门,一直吹到村西去。为了通风,家家侧门整天开着。正因为是这样,当我们从第一条冷巷的第一个门口经过,马上被看到了,一传十,十传百,即刻全村都知道。进村时还没看到几个人,转眼间,人们都站到冷巷来,邀我们喝茶,这种“大客厅”的感觉令人的心很熨贴,很有一种古道热肠的意味。

  放寒假了,村前晒坪上,一群学生在打篮球,老人们就坐在祠堂的石阶上聊天。我们发现,大晒坪其实也是一个“大客厅”,这里集中了全村的祠堂和家塾,是全村的公共场所。老人家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读书就在祠堂或是家塾中,有的村庄,祠堂家塾多达三十多间,像花都茶塘村和朗头村就是。

  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有一个必备设施,那就是雕楼。雕楼建得坚固,我们在增城见过六层楼之高的。这里是全村躲避匪患的地方,是村庄的另一个“大客厅”。人们在冷巷里守望相助,在雕楼中共御外敌,靠集体力量去解决村庄遇到的问题。

  老人告诉我们,农村的规矩,无论红白喜事,还是修路集资,都是在祠堂里办事,逢年过节,全族人还要来这里给祖宗烧香。原来,祠堂也是一个“大客厅”。

  我们若有所悟:哦———家院居室小,这大概是一个折衷的结果,找到一个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尺寸,多数是富的迁就穷的,这样才能实现规划统一,门门相通,达到守望相助的目的。而冷巷、晒坪、祠堂、雕楼都在充当村庄“大客厅”的角色,在把家庭生活延伸到公共场所的过程当中,人们养成了开放的心态和集体意识,形成了特殊的岭南村落文化。
广州古村落寻踪⑨寻根溯源:岭南文化 根系古村(组图)
  上图:花都区花山镇平山村梁氏宗祠前的旗杆石上刻有状元梁耀枢功名

  C乡根:贸易造就“暴富” “暴富”促成祠堂

  在清朝乾隆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广州农村出现了扩建村庄潮流,情形有如现在的大兴房地产业,甚至座座村庄的规划模式都基本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这要从广州人的“暴富”说起。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闽、浙、江三地海关被封闭,广州成了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巨大的进出口贸易,必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广州人的“暴富”也必定与此有关。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乾隆年间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广纱”、“广缎”驰名海外,农村人或因此获得财富。

  广州的古村落大致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体系的。能够形成体系,说明它有特点。花城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一本《广州百年沧桑》画册里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画片,可以看到,城市的一般民居少有与古村落相类似的华丽建筑外貌,只有在与官衙有关的殿堂式建筑中,才可见到这类华丽建筑,如带弧形的锅耳山墙,如粤海关的龙船脊和城墙建筑的梯形风火山墙。但是,在今天被废弃的古村落中,带有风火山墙的官式建筑大量地存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广州城市的根在乡下!农民到城里做生意发了财,或是博得功名有了积蓄,就回到乡下去盖出一座全新的村庄来,尤其是要把供奉祖宗牌位,给太爷上香的祠堂修出美轮美奂的官式模样,以光宗耀祖。

  广东省考古所的古建专家尚杰这样分析:祠堂是典型的民间建筑,除非家族中出了显赫的人物或者有人得到比较大的功名,经过朝廷特许,可以建造打破了等级制度的官式模样建筑,比如通常祠堂的面宽只能建三间,但是番禺留耕堂却建了五间,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应该不敢这样做。建筑结构上的斗拱、柁墩和替手,以及龙、凤、麒麟、瑞兽等,是有极高身份的人才可拥有的东西,我们在广州乡村到处都可看到,它同样违反清代工程则例。这种情况同清代嘉庆以后出现“礼崩乐坏”现象有关系,广州乡间很多祠堂建筑根本不理睬规定,龙、凤、麒麟、鳌等皇族宫殿才可使用的形象,在乡村到处可见,总之是怎样气派怎样折腾,根本不管什么僭越不僭越了。

  这就是为什么从清乾隆年间以后,古村落的建筑越来越好,从制砖、砌墙到石雕、木雕、灰塑、砖雕等等工艺,都极尽奢华以期光宗耀祖。而到清朝末期,兴建或修建村庄的现象才渐渐停止,这一切都同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

  (观宇/编制)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