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临汾艾滋病治疗专区:患者及家属可生产自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09:13 新华网
临汾艾滋病治疗专区:患者及家属可生产自救(图)
  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希望通过建立“绿色港湾”,探索治疗艾滋病的新模式。记者田乾峰/摄

  山西省临汾市传染病医院为救治艾滋病患者,租地90亩建立“绿色港湾”病区,经新华社报道后,引起广泛争议。有评论说,要谨防艾滋病治疗区变成隔离区。

  艾滋病患者们在这里怎样生活,又如何生产自救?是院方所希望的“田园式”生活,还是人们所担心的“隔离式”生活?

  2月17日,本报记者走进“绿色港湾”病区,记录下这里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们的生活。

  沿着新修的公路,行驶10多公里,从临汾市传染病医院乘车来到“绿色港湾”病区,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绿色港湾”位于尧都区县底镇村附近,四周看不见其他建筑,地里种植着芍药、生地等各种经济作物。

  冬天,地里看不见任何绿色。唯一的绿色,是病区墙上刷的两排绿漆大字:“我们的爱心+你们的信心,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

  2月17日,记者走进“绿色港湾”。此时,多数患者都回家过年还没有回来。病区里只有三名患者在接受治疗。

  患者

  想早点把病治好

  25岁的丁平偎在床头,看一台10英寸的小黑白电视,里面正放着一部不知名的古装电视剧。他穿着一件崭新的黑棉袄,上面缀着许多红色的“福”字。那是母亲过年时亲手给他做的。

  见记者进来,丁平起来,向前躬了一下身子,显得有些拘谨。

  去年,丁平频繁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多方检查后发现感染了艾滋病毒。随后,与他结婚四年的妻子也被感染。去年年底,县防疫站告诉丁平,到“绿色港湾”能得到免费的治疗。

  今年1月,带着县防疫站的介绍信,丁平在母亲的陪伴下住进了“绿色港湾”。妻子则留在家里,照顾5岁的儿子。

  母亲说,刚确定病情时,丁平很悲观。但现在,他却总安慰她说:“妈妈,我承受得了,你有啥承受不了的?”说着话,母亲的眼睛湿润了。

  这时,护士小周进来给丁平输液。“你要听话,每天要量一次体温,不能不量啊。”小周俯在丁平面前,给他扎上针后说。

  丁平抬起头,冲小周笑了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随后,他主动夹上了体温计。

  小周说,丁平很配合治疗,比来的时候心态好多了。丁平说:“想早点把病治好,家里还有一个5岁的孩子。”

  傍晚,母亲给丁平炖鸡汤喝。“过年他老想吃肉。我到村里花9块钱给他买了半只鸡,一直舍不得吃,每天就给他炖汤喝。”

  家属

  没有活干就撑不下去

  刘英住在丁平对门的病房里。她睡着了。丈夫老丁陪伴在一旁。

  45岁的刘英双目失明,她是因为输血而感染上了艾滋病。幸运的是,丈夫老丁并没有被感染。

  老丁每天早上5时30分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添煤烧锅炉,给病区的房间供暖。这是他在病区里获得的工作。

  说着话,老丁走出房间,钻进“绿色港湾”门口的锅炉房,拿着铁锹一下一下往里加煤。添完煤,老丁又回到房间,给病床上的妻子准备早餐。早餐是米汤和馒头。

  上午,老丁要守在妻子旁边,盯着她输液,随时去喊护士换药。中间,老丁还不时出去给锅炉添煤。下午也一样,添煤、掏煤灰。晚上,老丁要看着锅炉烧到12点多。等妻子和其他人都睡了,他将锅炉熄灭后,才能去休息。

  老丁说,除了去附近村子里买点菜和面之外,他平时很少离开“绿色港湾”。

  “每个月医院给我600元。”老丁说。他有一个15岁的儿子,因为母亲感染了艾滋病,学校都不愿意接收,后来干脆休学到“绿色港湾”陪母亲,一家三口就靠烧锅炉挣的600元生活在一起。

  但是,冬天过完,锅炉就不用烧了,600元的收入也就没有了。老丁说,他对未来很担心。

  “没有活干就撑不下去,只能带老婆孩子回去了。”老丁说。记者问他有什么打算,他顿了顿,说:“我想在城里蹬三轮车,一天赚三十多块钱,晚上还可以回来照顾她。”

  接着,老丁说:“心里烦得不行。本来准备在家里盖楼给孩子娶媳妇,现在孩子在村里没有人理,他才15岁。”

  老丁的隔壁住着另一名患者陈慧。她是2月16日经当地防疫站介绍新住进来的一名艾滋病患者。丈夫老张陪伴着她。

  出院者

  想回病区开小卖部

  2月18日,护士小周和记者一起坐车来到离“绿色港湾”150多公里的运城市降县,去看望去年12月份出院的患者张霞。

  张霞,30岁,7年前因输血感染上艾滋病毒。2003年7月住进“绿色港湾”,她是这里接收的第三名患者。

  下午4点多,小周找到张霞家,张霞穿着一件红色皮衣出来,拉着小周往屋里迎。

  2003年7月,张霞一家在电视上看到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免费检测HIV病毒、免费治疗的广告,便坐车赶到了医院。7月底,“绿色港湾”建成后,医生劝张霞住进去。

  “当时,医生说去‘绿色港湾’不用花钱。开始心里还不愿意,上面是山路,回家不方便。”张霞说,后来,医院用车把她送到了“绿色港湾”。

  张霞说,在“绿色港湾”,护士们经常和患者一起打扑克,大家有说有笑,成了很好的朋友。2004年12月,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医生告诉她可以出院了。“要不是当时里面床位紧张,还不想回来。”张霞说。

  回到家里后,张霞曾去村里一家水果加工厂应聘,但厂里知道她的病,不用她。村里的人也都躲着不愿跟她家来往。“亲戚过年到家里来,也不吃不喝,放下东西就走。”张霞说,学校要求学生轮着值日管老师的饭,但惟独不安排她的孩子值日。

  张霞说:“在家里呆着没有收入也没有人理,有机会还想回病区去开小卖部。”

  (文中艾滋病患者及家属均使用化名)

  院方:希望建造“田园式”病区

  2月17日,临汾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郭小平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了他对于“绿色港湾”的一些构想。

  郭小平说,2003年,医院出面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征地90亩,其中10亩建造了“绿色港湾”病区。医院每年支付村里1.8万元,租期35年。

  “前期基础建设投资100多万,修了3.1公里的路,病区内做了内装修,并通上暖气管道。”郭小平说。

  在病区之外的土地上,院方还搭建了10个大棚,由病人家属种。郭小平说,除了蔬菜之外,院方去年还组织患者家属在荒地上种植了牡丹、芍药、月季等经济花卉,并给他们一些生活补助。

  此外,地里的白菜和玉米收完后,也大部分作为福利分给了医院里的职工。

  去年秋收,患者家属老丁分到了1斤玉米面,医院种的白菜,患者们也可以免费吃到。但大多时候,患者和家属还要到村里去买米买面,生活方面并不能完全达到自给自足。

  郭小平说,他们还准备教患者家属种植药材,让他们学到一门技能。

  对于院方如何保障收支平衡的问题,郭小平说,他们准备对床位实行收费,此外,在地里种植的经济作物和花卉也都可以赢利。

  “绿色港湾”目前共有十几名医护人员,其中多数都很年轻。郭小平说,医院曾分四次派出医护人员到北京接受艾滋病防治技术培训,现在已有14人获得了专业资格。

  郭小平说,他们建立“绿色港湾”病区,是希望探索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模式,为患者建造一个“田园式”的病区。

  对于“治疗区变成隔离区”的担心,郭小平说,患者都是自愿入院,且来去自由,因此,这里不会成为隔离区。

  背景:病区已收治70余患者

  “绿色港湾”分为治疗护理区、行政后勤区和生产自救耕作区。治疗护理区内除病房外,还为患者及其家属设有活动场所,如VCD娱乐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等,用于丰富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生活。生产自救耕作区占地70亩,种有玉米、向日葵、蔬菜和花卉等,主要由患者及其家属耕种,收入用于生活补助。

  “绿色港湾”的前身是SARS隔离区。2003年,SARS暴发后,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在尧都区县底镇村附近建立SARS隔离区。该隔离区占地90亩,拥有床位76张,SARS过后,该隔离区一直闲置。

  而该医院原来的艾滋病病区设在医院本部,考虑到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容易与肺结核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且艾滋病患者心理比较脆弱、敏感,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不敢出门活动,影响治疗效果。2003年7月,医院自筹150多万元将SARS隔离区改造成“绿色港湾”,将医院本部的艾滋病患者全部转了过去。

  从2003年7月24日,“绿色港湾”建成以来,病区一共收治艾滋病患者70多人次。病区的艾滋病患者,只需要负担生活费用,住宿费、治疗费全都不用付。所有的患者都是自愿入院,并且来去自由。(记者田乾峰)(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