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为“城中村”开药方(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13:09 海峡网-厦门晚报 | ||||
厦门人熟知的“城中村”——莲坂已经消失了,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又有更多的“城中村”不断出现在厦门城区的版图上。如:仙岳村、马垅村、林后社、乌石浦、寨上村等。 虽然常住人口绝大多数已转成居民,但与设施完善的小区为邻并不意味着村落转眼间就成了现代小区,繁华主干道穿越而过并不一定把村镇带向功能齐全的现代都市。城区发展越快、越完善,“城中村”的脏乱差问题就越突出。 农工民主党厦门市委员会的两位人士向本次政协会议提交了题为《加强“城中村”市容管理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将“城中村”纳入城区市容管理工作体系。 村庄的一些沟、渠淤积严重,有的明沟已废弃,被当成垃圾沟,水质发黑、恶臭,漂浮的粪便令人触目惊心。村庄的农贸市场大多为简易搭盖,场内外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等各种脏乱现象严重,有的市场内整日泥泞不堪,几乎无法落脚。 乱搭盖、乱悬挂、乱晾晒、乱堆乱放、乱设牌匾标志等现象比比皆是,蚊蝇成群、老鼠蟑螂四处出没,鸡鸭猪狗等动物失管,扰民现象已蔓延到周边城区。 农工民主党厦门市委员会的胡伟青和杜晓笑对我市“城中村”的环境卫生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近几年来,城乡市容管理水平在卫生观念、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管理模式三方面差距逐渐扩大。 “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先天不足,绝大多数没有纳入城市统一规划,环卫、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低标准、低水平、功能负荷差。排污管道基本上没有与城市管网接轨,公厕、清洁楼、垃圾收集车、道班房、路灯、果皮箱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远远落后于城区。 而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在改制前,村镇的基础建设基本由村财政自行解决,市、区投入极少。 胡伟青说,“城中村”的环境卫生上不去,还有一个原因是长期游离于城市环卫体制之外,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处理等环节都没有与城区接轨。 “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无法改善,还有一个原因。虽然村改居了,村民变成了居民,但绝大多数人的环境卫生观念并未随之改变。即使多年与市区管理良好的新建小区比邻而居,但认识仍然不到位,卫生意识、健康意识淡薄,尚未形成洁净家园、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要求。 药方: 治标:开展市容整治 治本:经费投入、体系对接、观念转变 胡伟清和杜晓笑建议:要改变“城中村”的市容状况,可分两步走。 由外而内集中整治 第一步是全面开展“城中村”的市容整治工作,使“城中村”市容面貌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改观。 可以根据“城中村”所处位置、面积和流动人口等情况,按城区市容管理标准进行分类。再由外而内分轻重缓急展开治理,先抓主干道两侧和小区周边的村;先村口、路口,然后向村内、巷内延伸;先岛内再岛外。整治重点是拆除违章建设、清理卫生死角、查处占道经营、清除“三乱”、疏通水沟、整顿秩序等。 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二步是多管齐下,强化管理,明确城乡一体化的管理观念,把“城中村”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纳入城区市容管理工作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改制后,原村镇的财政管辖权发生变化,街道、社区居委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更加困难,市区两级政府应当采取重点支持、扶持市场运作、引进中介等方法,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当务之急,应当按照城市化管理的标准进行排污管网改造,配置足够的垃圾密闭收集设施,改进垃圾清运方式,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 健全管理体制 “城中村”的环卫管理体制应实行“向下、往上”的对接,即:“城中村”环卫管理机构、队伍、经费要与市区环卫部门对接,接受行业指导、监督、考评;市区城管部门要把“城中村”的市容管理、执法纠察作为薄弱环节常抓不懈。 养成爱护环境意识 另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护环境、遵守城市市容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人们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达成搞好市容和环境卫生的共识。只有内外结合,才能促进“城中村”市容管理水平的提升。 记者 徐雁宁(厦门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