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归”缘何变“海待”(冲击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5: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姜洁

  黎辉,金融硕士,去年11月从加拿大回国。“我从12月开始找工作。7次面试、1次培训、1次笔试,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说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他并没有露出记者预料的沮丧和焦虑,而是一脸的自信,“其实‘海归’暂时成为‘海待’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近年来,随着被人们戏称作“海归”的归国留学人员日渐增多,一度以上宾礼遇优厚待之的“海归”逐渐不再吃香,有的甚至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不得不待业,人们称之为“海待”。据世界HR实验室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2004年底,一份冠名“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只有57.5%的“海归”能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相当一部分“海归”不得不沦为“海待”。是不是“海归”已经过剩了?我们还需不需要“海归”?一时间众说纷纭。

  “海归”,一笔珍贵的财富

  从1978年到2003年底,我国共有70.02万人出国留学,其中学成回国的17.28万人,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尚有50多万人。这17万多的“海归”,正活跃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据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海归”担任校长的占78%,在博士生导师中占63%,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占72%。大批“海归”们在教学、科研等重要岗位占有很大比例,发挥着重大作用。

  此外,我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新型人才,如企业创办者、律师、会计师、咨询人才、中介人才等,“海归”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海归”作为我国一笔珍贵的人才财富,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广泛认可。2003年10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代表时指出,广大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海归”成分正发生变化

  2005年2月17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归国留学生成分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回国人数增多,基数变大,博士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硕士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上升。从1991年至2004年,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留学海外硕士学历学位获得者为18029人,约占认证总数的71.11%;其中仅2004年认证的硕士学历学位获得者就达8156人,占当年认证总数的68.90%。2001年至2004年,在国外获得学位、经该中心安置派遣的硕士为2843人,占总数的57.65%。专家分析,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国内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攻读硕士学位的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海归”成分的变化,他们回国就业所涉及的领域也与传统“海归”的分布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大多聚集在科研单位、高校等部门,以学术研究、高新科技创业为主;而硕士学位获得者,特别是以实用技术、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硕士学位以下的“海归”们,则更广泛地分布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单位的多种岗位上去就业。

  目前出国留学的“偏科”问题也是形成“海待”现象的因素之一。不少出国留学生都选择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专业,而这些学科也是国内高校的热门专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这些专业毕业的“海归”大多不是高尖端人才,需要站在和国内同等学历人才相同的起跑线上共同竞争就业岗位。在能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国内人才成本相对较低,相比动辄开出上万月薪的“海归”,“土鳖”(对没有出国深造人才的戏称)们自然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仅就去年国内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达73%的人才市场而言,“海归”变成“海待”亦不足为奇。我们依然需要“海归”“‘海归’回国找工作遇到困难是正常情况,即使像我这样早年回国的‘海归’,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99年从加拿大归国的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业务襄理张岩芳说,“但我相信,是人才必有用武之地,只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主动去适应国内的就业形势变化,‘海待’们就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岗位。”

  仍在寻找合适岗位的黎辉则告诉记者:“经济学上对失业有三种类型的划分,一是因为失去劳动能力所致,二是因为经济大背景的好坏造成,三是自身有能力、但还需要和市场磨合导致。我觉得我这样的‘海待’是第三种,也就是说这种失业只是暂时现象,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肯定有我的发挥舞台。”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海归”变“海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这并不代表中国的“海归”人才就过剩了。相反,和50多万还在国外的留学人员人数相比,回国的17万多还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依然需要大量“海归”,尤其是那些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国家在注重加大吸引那些高端“海归”的力度的同时,应注重对现有硕士以下学历“海归”人才的安置和疏导。目前,我国已经通过设立教育监管网、留学预警发布机制等手段对出国留学人员进行引导,今后还将陆续出台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以防出现盲目的留学热。“海待”的出现也说明我们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凭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选人。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就搞特殊化,还是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公平竞争,靠能力来证明“海归”的价值。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22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