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秦透社”何以一夜成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7:09 大众日报

  张德春

  近期在西安叫得最响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名为“秦透社”的网民,尽管公众还不知道“秦透社”究竟为何人,但这位网民的一夜成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004年年底,西安一位自称“秦透社”的人,在当地多家网络媒体上发起“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网民应者如云。评选“十大教训”,说白了就是“挑毛病”,因而在年底众多“十大”评选中,显得格外扎眼。

  “秦透社”对媒体说,有人搞全年十大新闻评选,说西安“宝马彩票案”的查处,提高了政府公信力,而“他”却认为政府更应该考虑的是从中吸取教训,所以提出搞一个“十大教训”评选活动。但是,这样一种负面评价的评选,绝对不是那种搞笑式的“最差电视剧”评选,它非常具体地直指当地发展中的弱处,牵涉到的是一个地方领导者的政绩和面子问题,要是为尊者讳的话,是“下不了手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层,“秦透社”拒绝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即便接受记者专访,也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个在网络上搞起来的民间评选,受到西安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评选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被迅速纳入解决日程,“秦透社”三个字也在一夜间传遍政坛市井。所以,总结“秦透社”的成名经验,头一条就是,敢“挑毛病”,能建设性地“挑毛病”。

  人们在网络上形成某种范围的群体声音,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对舆情民意,对政府行为,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有利于解决一些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

  纵观西安网民评选出的“十大教训”能够看到,他们列出的问题涉及到政府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是地方发展中的要害和关键,更是政府想做好而没有做好的那些方面,作为政府行为的法定监督者,要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这些“教训”当提案拿出来,肯定是好素材。其实在各地每年举行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大都有各式各样的提案议案,批评性意见也不少,但像“秦透社”这样将一大把问题一股脑儿地提出来,并很快就被纳入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并不普遍。

  我们绝对不应该怀疑被监督者接受监督的诚意,西安领导者虚心“纳谏”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已经证实了他们面对民意的胸怀和眼界。但有个基本道理总是不容回避的:被监督者对民意、民声的敏感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热切程度,跟监督者意见的公开程度是成正比的。“秦透社”们的媒体评选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声势,引起各方如此强烈的反响,正是因为民意力量加媒体力量共同营造的。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法定的民意民声表达渠道更加通畅发达,那么,“秦透社”们一夜成名的难度,也许会大了许多。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