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6年风雨瑶乡传佳音 “红瑶女童班”的N个“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8:02 新桂网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毛秋雁 罗素玲

  核心提示:16年前,融水庙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第一次传出红瑶女童琅琅的书声。来自社会的关爱以及知识的力量,从此改变了无数红瑶女子的命运。16年后的今天,苗乡站起了独立自强的新一带红瑶知识女性。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山民们大多生活在高寒山区。那里人烟稀少,由于环境和历史原因,加上经济极度贫困,大多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说法。尤其是地处偏远的红瑶女子,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与读书无缘。但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怀,并没有拉下身处大山深处的红瑶。1988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和融水县民委、教育局、妇联,在该县白云乡中心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红瑶女童班”。这个当时权当“试点”的“第一班”,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一个接一个的“女童班”从此生发,至今已办了92个班,共获得海内外助学资金400余万元人民币,帮助3643名贫困少数民族女生完成了小学或初中教育。而留给融水、留给中国印象最深的“女童班”,无疑是设在白云乡的全国第一个“红瑶女童班”。她不仅产生了全国第一个红瑶女医生、第一个红瑶女军人、第一个红瑶女教师……也给当今融水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回报乡梓的红瑶女医生

  白云乡群山林立,集聚了融水三分之二的红瑶同胞。大多数村寨的红瑶同胞仍旧穿着自己纺织、自己制作的衣裙。1月11日,记者前往白云乡卫生院。全国第一个红瑶女医生兰芝琳就在那里,她也是全国第一个“红瑶女童班”的学生。兰芝琳是乡卫生院的妇产科医生,见到她时,她正在给一瑶族产妇做检查。她们说的是方言,记者一句也听不懂。“如果你们都听懂了,我这个红瑶医生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吃香了。”兰芝琳笑着说。3年前她从广西卫校毕业时,国家已不包分配。因为融水至今没有一位懂红瑶民族语言的女医生,她于是得以安排在红瑶最多的白云乡。她听卫生院的老医生说,在她到来之前,红瑶妇女即使是看妇科病,也要由她们的公公带来——因为她们从不与外民族人士接触,不懂讲她们民族语言之外的任何语言;而丈夫又往往外出打工糊口,家里最有见识的就只有公公了。兰家在距离卫生院八九个小时路程的林王屯。她说她进“女童班”那年,村里的女子仍然沿袭着祖辈的习俗,七八岁就要开始学习纺纱织布,为自己做嫁衣。通常一件衣服从纺纱到织成成品,需要一年的时间。她们的一生,将与织布机分不开,从织自己的、丈夫的,到儿女的,永远不停地运转。“如果没有女童班,我的命运和其他红瑶女没什么两样。”兰说她的改变来自村上一个叫兰政英的老师的帮忙。当时,兰政英是他们那个村里惟一读过中专的人。1988年,他从桂林民师分回到村小当老师的那个暑假,挨家挨户去动员家长,让男孩女孩都上学:“送他们读书啊,读了就会像我一样拿国家工资了,还可以去很远的地方看看。”兰芝琳说,她的父母就是被这个热血青年说动心的。那年,父亲将她和二哥一起送进了村小。入学第一天,兰老师就拿一本字典来翻看,把她原来在家里叫的“兰妹曲英”,改成了“兰芝琳”,希望她的未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也像明珠玛瑙出类拔萃。翻开书本,兰才知道外面世界是那么的精彩,但是要离开屯到乡里读书,必须要走八九个小时的山路,这对于屯里孩子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及的事。直到小学三年级,兰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乡里的“红瑶女童班”读书,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才开始变得现实起来。兰最难忘的是,她第一天到“女童班”时,学校发给她一套汉族服装,长长的裤子,长长袖子,和妈妈做的裙子完全不同。看到新衣服,她既激动又紧张,立即拿去宿舍洗净挂起,盼望早日穿上这种从来没见过的新衣。但兰芝琳说,她作为第一个走出村外读书的女童,却并不为村里的老人所接受。有一次放假回家,路遇村里一位牵牛的老人,那老人说:“如果女子也能读书,我就用绳子从这里穿过。”他在鼻子前面做了一个很夸张的手势,意思自己变成牛也不信有这样的事。倔脾气的兰芝琳没有反驳,读书的决心反而更大了,她告诫自己,要用行动来证明。因为得到全额资助,兰从小学到初中都读得十分安心。1998年9月她从广西卫校毕业后,在县妇联的帮助下,进白云乡卫生院当了一名妇产科医师。从大山深处走出,又带着知识回到家乡,回报家乡,兰芝琳很快成了村里、乡里红瑶女孩的榜样。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山民的未来。就连那个曾经讥笑过她的那个老人,有病有痛也赶来乡里找她看。看到了她的成就,父辈对她的要求也大大放宽。在她之前,红瑶是从不与异族通婚的,可她却找了一位苗族小伙,而且得到了长辈的同意。

  情系“春蕾”的红瑶“橄榄绿”

  去年12月,全国妇联举办了“春蕾计划”十五周年纪念大会。大会上那个充满阳光的全国第一个“红瑶女军人”,就是兰芝琳的同班同学凤秀娟。1月12日,我们进村采访凤秀娟时,她刚从北京回来不久。虽然没有戎装在身,但干脆利落的言语动作,以及犀利的眼神,颇有武警战士的神采。凤秀娟的家比兰芝琳的家近多了,从白云中心校出发,只需半个小时就到了她出生的成卡屯。上世纪90年代初,她所在的首届“红瑶女童班”,因资金不足举步维艰,关键时刻武警广西总队的官兵伸出了援助之手,凤秀娟和她的同学们结识了一群身着绿色衣装的叔叔。那时,红瑶班的许多女生都有一个愿望:长大了也要穿上军装。凤秀娟将这个愿望深埋在心里。1999年底,从广西卫校毕业的凤秀娟壮胆去应征,幸运再次降临于她,武警广西总队将她特招入伍。在武警总队的日子,是她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部队每顿饭可供应4菜一汤,凤秀娟说她第一次感觉到没有了生活压力。别的新兵因离家不适应、训练辛苦、饭菜不合口而消瘦,她却每餐都吃得香甜可口,体重猛增。她说,比起过去的岁月,部队的生活在她心里已是天堂。而在广西卫校读书时,由于捐款有限,家里又一时找不到钱寄去,她和兰芝琳两人曾经有过4天断粮的经历,每天只喝水,共吃一个馒头。第5天,一个家在广东的同学给了她们两个馒头和50元钱,让她们度过了难关。作为从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凤秀娟更能理解贫困孩子渴望求学的愿望。当了士官后,她每月能领几百元的工资,虽然家庭负担很重,但她省吃俭用,尽量节约钱资助贫困学生,以此来回报家乡。2003年初,凤秀娟探亲时,听说家乡覃卡屯的兰小梅等4名学生由于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她的心像被针扎一样难受,立即登门做工作,给这些孩子提供资助。经过努力,这4名孩子重新回到了学校,凤秀娟每学期按时给她们寄去400元钱的学费。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免遭失学,她动员了一个又一个战友加入到助学队伍中来。去年8月复员时,已经是武警广西总队的一级士官、代理排长的凤秀娟满载殊荣而归。她曾经获得过“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士兵”、总队首届“百名优秀士官”等荣誉称号,立过三等功,而且带的女兵有9人考上警校。

  用知识改变大山人的命运

  全国第一个红瑶女教师吴桂忠,也出在第一个“红瑶女童班”上。她如今就在母校当老师,当的也是“女童班”的班主任。她当年所在的“女童班”的班主任吴瑞萍老师,如今仍与她一起工作。16年来,吴老师一直都是“女童班”的班主任,她那代课老师的身份也始终没有改变。吴老师是苗族人,因为精通红瑶方言和苗族、侗族的语言,被推为红瑶女童班的班主任。但她也有着和女童班学生同样的经历,她所在的村子从来没有女子上学,是进村考察的政府干部语重心长的劝说,她父亲才同意让她进校读书。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她读了高中,成为当时村里最有文化的女性。她的亲身经历让她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祖辈的生活状态。1988年7月,当她接过创办“红瑶女童班”的重任时,便挺着6个月的身孕,游走于白云乡大坳村、甲报屯、瑶口村之间的崇山峻岭,哪家有女孩,她都要上门做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她劝说了200户人家,终于招来了43名女生。此后,几乎每招一个“女童班”,她都要重复这份艰辛,但乐此不疲。吴瑞萍努力用知识、用新的观念去帮助学生改变落后的思想。按照当地的习俗,如果女童不上学,十四五岁就开始谈婚论嫁了。每年春节过后开学,班里的学生就会少几个。为了改变她们的思想,帮助她们争取一个比早婚更好的前途,她总是带着女儿,又像16年前劝吴桂忠她们一样,一家一家地走访,直到全班同学一个都不少,她的心才能放下。“但这种放心总不太长久。”吴老师说,现在她班里一个叫兰岚的学生,是和兰芝林同一个村的,看到已经参加工作的兰芝林,羡慕不已。“如果不是我硬拉兰岚,她现在可能也不读书了。”吴老师接受采访时,一直将兰岚带在身边。说这话时,兰岚双眼含泪,躲在吴老师的身后,久久不肯出声。兰岚是第三届女童班的学生。村里与她一起入学的还有两名学生,也都是吴老师劝来的。但是遗憾的是,刚来不久,其中一人就辍学打工去了。如果不是吴老师,兰岚的命运将和那名学生一样,而这绝非兰岚所愿。兰岚家里只有两个孩子,但是贫瘠的土地,全家年收入只有500元,父母带上她从未上过学的姐姐到外乡打工了,兰岚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因为打工难以维持兰岚在校每月20元的生活费,父亲执意要让兰岚和他们一样去打工。但兰岚不肯,将惟一的希望寄托在班主任吴老师身上。吴老师无计可施,便教她用知识来保护自己:姐姐打工回来,她就给从未读过书的姐姐上课。姐姐感念妹妹懂事,也一起劝说父亲让兰岚读书。1月11日,就在记者采访她时,姐姐带着父亲同意她继续上学的好消息来到学校安慰她,还给她带来了她最喜欢吃的酸肉和酸菜。“我有书读了。”12日清晨,她在校园再次见到记者时,端着一碗白粥,小声地告诉记者。被寒风吹得红彤彤的小脸蛋,充满阳光。

  作者:毛秋雁 罗素玲

  (来源:新桂网-南国今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