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快推进以工哺农进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8:45 南方日报

  “和谐社会与和谐广东”征文

  谭炳才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有一条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工业化在进入中期阶段后,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同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

  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以工哺农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中央要求我们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村农民“多予、少取、放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手段解决“三农”问题。从我省的情况来看,我省人均居民储蓄存款最高,人均社会消费能力最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多,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2004年我省完成生产总值16040亿元,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到了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已经具备以工业反哺农业、反哺农村的能力和条件,以工哺农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加快推进以工哺农的进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以工哺农最直接的体现,是把农村基本建设和农业补贴纳入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具有公益属性,不分城乡,任何公民都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是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属公共物品范畴,量大面广,投资大,回收期长,单个农民难以建造,其他组织也不愿投资或投资不足,有效供给普遍不足。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光靠市场调节不行,政府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最直接的办法是对农业实行补贴。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是以工哺农机制最直接、最主要的体现。因此,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扶持力度。当前,新增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要用于以交通道路、农田排灌设施为主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填补公共财政对农村农业的长期“欠账”,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要改革农业补贴方式,把对公司、政府的补贴改为对生产者、农民的直接补贴,避免财政资金在补贴渠道中流失,从而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建立起农村教育、卫生、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使农民能够获得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以工哺农最基本的要求。就当前我省的情况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农村科技服务等三大体系。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高中阶段。目前,我省农村中由于贫困没钱上学的适龄儿童仍有相当大的数量,因而争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则成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目前,我省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还比较薄弱,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其目标是:控制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稳定计划免疫接种率;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普及自来水和卫生厕所;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以及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开展健康教育,在农民中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省农村科技服务方面也存在人才缺乏、网络不健全、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农村科技对农村生产贡献率偏低。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组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培训、信息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快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公共的科技服务支撑。

  建立起城乡统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起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工哺农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村,农村的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贫困山区农村尤其突出。因此,为了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共属性,在城乡统筹的总要求下,必须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单位: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