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不懂”中激发兴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8:49 解放日报

  开学第一天下午,大同中学高二(8)班的学生迎来了新学期第一堂“研究型课程”。和以往教室不同,这次上课地点选在了上海交大校园实验室。国家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和微电子学院的实验室里,40多名高中生兴奋地看这看那。为何开学第一天就让中学生进大学实验室?让学生在“开放”的眼界和心态下学习,增强自身科学素养,这是一次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素有“塑性加工王国”之称的大型模具加工车间里,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么大、这么多的数控床。王炜莅同学是个“机械迷”,高一学工时就对模具加工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前后一对比,一个个问题冒了出来:“和手动车床相比,是不是速度快很多?”、“工人下班了,它会自动运行吗?”一旁的中心研究人员一一给予了解答。小王说,来模具加工车间参观,不仅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有了感性了解,还激起他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他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准备回家和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父亲好好讨论一番。

  在微电子学院,“汉芯”系列芯片令同学们啧啧称奇,日常的手机、MP3等都离不开这小小芯片。同学说,以前觉得高科技离自己很遥远,而芯片的构成和使用原理,其实和平时所学有很大联系,学好理论知识还是很重要。学生沈晓宇则对宣传栏里的培养综合型人才若有所思:这次参观的两个实验室都在研究交叉学科,对埋头学习理、化、生的高中学生来说,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接触到的研究人员,不仅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口才、英语水平和动手能力也相当不错。从他们身上,她看到了未来科技人才所需的综合素养。

  大同中学副校长姚晓红介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交大实验室。学生参与的机器人制作、校园网络建设等研究型课题,也常请交大教授来校辅导,或是到交大实验室完成制作,学生平均两三个月就能去交大实验室“大开眼界”一番。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不仅开拓了学校课程资源,还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通过与科技的“亲密接触”,培养更广阔、更长远的目光。

  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观点很鲜明:实验室里的大部分技术也许同学们还看不懂,但“不懂”正是科学的萌芽,在“不懂”中激发兴趣,探究未知,这是真正的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本报记者章迪思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