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家统计局专家:房价增长过快不利于经济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10:5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今年新春伊始,房价增长仍旧承接去年强劲的上升势头。对此,国家统计局的有关专家指出,房价增长过快将会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影响。

  去年4季度,房价增长高达10.8%,增幅比去年全年高1.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价格增长11.1%,增幅比去年前3个季度分别高3.5、1.0和2.5个百分点;青岛、南京、济南、杭州、沈阳、成都、宁波、上海和重庆增长均超过两位数。

  “当前,货币信贷在宏观调控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房价增长过快的趋势,将不利于股份制改革和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后金融的继续稳定、结构优化和风险减少。”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张海旺对记者说。张海旺表示,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虽然明显下降,但总规模仍然偏大,特别是由房价拉动的定金及预收款增长迅速。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去年11月国内贷款规模2734.8亿元,超过2002年全年514.5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年的87.5%;去年1至11月,主要来自银行房贷的定金及预收款增长43.9%,增幅比同期本年资金来源高12.2个百分点。去年1至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和定金及预收款共计8754.2亿元,占61.2%,比1至2月比重升2.6个百分点,规模相当于11月建筑业贷款的3.1倍。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个人房贷均多为长期贷款,因而无论是房地产贷款规模仍然偏大,还是房贷需求过盛,都必然推动信贷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快。去年金融机构短期贷款连续下降,而长期贷款7月起持续上升,到12月达767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增幅比2004年短期贷款高17.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张海旺指出,房价迅速上升,虽然拉动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但由于价格坚挺时难以用降价手段进一步消化商品房空置面积,使其总量和占压银行资金仍然偏多,从而不利于金融风险的更好防范。他介绍,去年1至11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9985万平方米,比1季度多977万平方米,其中空置时间一年以上的商品房5626万平方米,比1季度数量和比重分别多605万平方米和提高0.6个百分点,空置时间一年以下的商品房4359万平方米,比1季度数量和比重分别多372万平方米和下降0.6个百分点。“在带来金融风险的同时,房价过快增长也给物价压力的进一步缓解带来了难度。”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席念霞说,备受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增长虽然明显回落,但由于受房价上涨等因素推动,居住价格增长压力仍然突出。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长3.9%,其中作为居民消费价格增长主导因素的食品价格,去年全年增长9.9%,增幅比7月低4.7个百分点,其中8月以后增速连续下降,11月回落到5.9%,增幅比全年低4.0个百分点。但居住价格去年前10个月持续走高,11月达6.3%,虽然略低于9、10月水平,但首次超过食品价格成为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的第一位因素。

  同时,作为高耗能和钢材、水泥使用量比较多的房地产,房价上升有力拉动能源、钢材、水泥的需求量增加及其价格的上扬,并带动上游产品价格增长。去年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增幅比上年和去年2月分别高6.6和3.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增幅比上年和去年2月分别高3.8和2.6个百分点。此外,房价增长过快还将对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造成影响。席念霞说,农民收入增长稳定的主要支柱是工资性或转移劳动力收入,但其增长明显滞后。去年前3个季度,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12.5%,增幅比同期农民家庭现金收入低4.6个百分点;比重为32.4%,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其间房价增长过快的作用十分清楚,即既加大劳动力转移成本和收入支出,直接减少农民工资性收入,又提高了劳动力转入难度,从妨碍劳动力转移速度上制约工资性收入提高。

  席念霞指出,房价的过快增长也可能导致投资反弹。她说,在宏观政策特别是提高房地产贷款资本金比例等金融政策的调控下,伴随着房地产国内贷款迅速下降,房地产开发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明显回落。但由于房价的过快上升,吸引购房定金及预交款增长大幅提高,将可能造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反弹。(记者李佳鹏方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