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杂议:谁来保护我们的节庆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0:51 大江网-江西日报

  逛南京夫子庙春节庙会、赏四川自贡元宵的花灯,都成了几年前有关春节的印记;而鲁迅笔下过年的叙述,萧红《呼兰河传》中对乡村过年的描绘,竟都是恍若隔世。是的,有着悠久历史,定型于汉代的春节习俗,那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而随着1912年把公历元旦称为“新年”,把传统历法新年改称春节,中国文化中“春节”与“新年”的含义就模糊、淡化了。但是,21世纪的我们却仍如先民一样重视这一神圣的节日,为完成春节仪式,游子们朝圣般返乡的大迁徙,就足以令西方主流社会感慨、震惊以及尊重。因此,就在今年,有些国家竟然把中国的春节定为法定节日。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是对中华民族的尊重。

  是的,春节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过年,是民族情感、乡土情感、家庭情感大爆发、大升华的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这些中国文化情结,都在潜然地滋润着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性。

  可是,老人在感叹,孩子在疑惑,“我们春节的年味儿怎么越来越淡?”是啊,首先,传统过年风俗习惯的减少乃至消失,都导致了过年功能和意蕴的单一;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吃到的美食、穿上的新衣,现在平时都可满足,这又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过年情结;还有,国外节日文化的进入也对中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现如今,除夕夜的大团圆、围坐在电视春晚节目前的守岁、大年初一的拜年,仍旧是我们过年的风俗,而随着拜年形式从贺年片到电话再到短信的演变,这过年的味道,就好像越来越似一杯二道茶———寡淡!不少年轻人甚至对春节表现出淡漠的情绪,除了朋友、同学相聚之外,其重视程度却远不及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商家对舶来文化似乎也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倘若我们的“年”、“节”被年轻一代逐渐遗忘,而仅仅变成一个符号、一种形式,那真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这责任便在于:对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缺乏保护和发扬!春节前,我8岁的儿子照着书本剪了各式各样的窗花,可就是不知到哪能学到剪一只报晓金鸡的技巧;学校要求寒假收集些春联,因为觉得外面贴的春联太雷同,孩子居然自己拟起了上、下联;今天是上元日(元宵),孩子想看花灯,可我不知道到哪儿能找到……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或许,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能就这么疏远了。试想,如果各地能把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搞得热闹、新颖,那么,传统节日自然就会以其独具的内涵与魅力渗透到人们的骨髓。看,天津的民间艺人,就把传统形式与当下审美衔接了起来,剪纸、吊钱在市场上同样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优秀传统文化,那就是母子之间脐带血脉的传承,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在我们对自己的节庆文化日渐疲软之时,我们的节庆文化却以其巨大的人文力量感动着世界!而正在衰弱的中国节庆文化,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挽救、保护、发扬!记住———民俗的养成,不只是生活情感,而且需要文化创造。

  (柳易江 大江网-江西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