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做孩子的家长(主打)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1:39 人民网-江南时报 |
苏珊 一直以来,我们崇尚并遵循着狭隘的“时间堆积论”,认为家长只有多呆在孩子身边,投入所有精力,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角色不仅仅是家长。 妈妈:宋玉红,33岁,某保险公司管理人员 儿子:彭佳辰,9岁,曾获全国第七届故事大王邀请赛特等奖,与鞠萍联袂主持中国第七届《故事大王》晚会。 “机会”教育 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宋玉红非常忙,经常出差,根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常常一个星期见不到儿子一面,”她笑笑说:“关键是抓住每个机会。” 只要星期天有空,宋玉红就会征求儿子的意见,并让儿子安排一天的活动。有一次,儿子获得了大奖,宋玉红告诉儿子:“妈妈欣赏你,”同时却说,“其实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好,有很多地方值得你学习,你要是和所有参赛小朋友都成了朋友,将是更大的收获。” 鼓励激发潜能 彭佳辰获得“故事大王”特等奖后,和鞠萍联袂主持晚会,他的自信,给晚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妈妈宋玉红说,孩子的自信,来自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鼓励。 儿子在少年宫培训后,语言、书法、画画、钢琴、武术学习中,每有进步,都会得到肯定。甚至,儿子帮助大人做了一件家务,在幼儿园帮助了一个小朋友等等,妈妈都会微笑着鼓励。鼓励,让儿子越来越自信,求知欲旺盛,竟要妈妈教他学管理。 做孩子的导游 宋玉红认为教育不止是书本和家庭。发现儿子的语言艺术天赋后,她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参加商业活动,做主持,接触社会。 去年“六·一”儿童节,儿子一天主持了5场庆祝活动,从这个少年宫到那个少年宫,忙得不亦乐乎。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宋玉红和丈夫都会带儿子去旅游,每次必定带摄像机,让孩子介绍景点,写下体会,然后制作成光盘,保存起来。 每隔一段时间,宋玉红会让孩子和自己一块儿上班,一方面孩子能借此了解妈妈的工作,一方面了解社会。 妈妈:刘萍,36岁,居委会干部 女儿:吴梦柳,13岁,绘画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金奖,美术作品17次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奖,并被选送到巴黎、日本参展。 不做蛮横妈妈 柳柳上幼儿园时,喜欢涂涂画画。刘萍就买来彩色笔、绘画纸,满足她的兴趣,画电视机、画杯子、画红色的大树……随心所欲。“对孩子来说,她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尤其是妈妈,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灌输给孩子,不仅会渐渐束缚和限制孩子的思维,还将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甚至引起自卑,影响孩子心理成长。” 让孩子明白责任 柳柳学习画画一年后,参加了市少儿绘画比赛,获得三等奖。后作品又被选送参加日本交流会。接连的荣誉,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同时,也让她骄傲起来。刘萍认识到,长期的自由发挥,孩子在创造性和领悟力上已有很大提高,绘画基础却有些薄弱。并且,艺术是无止境的。 她便引导孩子进行基础训练,学素描、线描。创作是没有模式的,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基础知识,则相对规范,因而枯燥、乏味。刚开始,刘萍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坐到柳柳身边,问清情况后,说:“柳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一份责任,不同时期责任不同。现在,爸爸妈妈对社会有责任,对你有养育和培养的责任;你还未成年,你的责任就是学习。我们不会也不能为你设计未来,也不要求你一定要达到哪种高度,但一定要认真。如果你想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就必须得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得进行枯燥的学习。” 找准时机增压减压 柳柳读小学三年级时,一天,她一回到家就哭起来。手上拿着一张数学试卷,只考了70多分。刘萍仔细看了看试卷,从卷子上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告诉她平时哪些地方不够细心,哪些知识没弄透;光是画画得好,还不够,还要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怎样分配时间,就得自己想办法。 当年与柳柳同时学画画的孩子,如今只剩下几个在坚持。而柳柳不仅各科成绩良好,绘画也越来越有思想,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宣传画、招贴画绘制。 作为母亲,要在教育现实和孩子天赋之间寻找两全其美的途径,给孩子增压、减压。这是刘萍的深切体会。 《江南时报》 (2005年02月23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