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建设性破坏(城市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3: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朱荣林

  昔日交通闭塞、冷僻遥远的古镇,极少有人光顾,商机更是少之又少,因而人烟逐趋稀少,人流不断地涌入交通繁忙、工业化进程迅速的发达地区。但是,祸福相依的法则,导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昔日的穷山僻壤,千年旧貌没有换新颜,居然成为旅游大军向往之地,门庭开始若市,收入渐趋厚丰,人烟失而复得。

  而昔日受工业化进程驱动,旧城区大规模完成改造,洋建筑纷纷取代古典建筑,“旧貌换新颜”的交通要津则日益陷入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的境地,怀旧者不愿光顾,觅古者兴趣索然,猎新者又嫌不够洋味,以致旅游者稀少。

  破坏的形式有多种,例如非建设性破坏有战火毁灭、火警损失、地震倒塌等;而另一类破坏则是建设性的,往往发生在旧区改造、征用动迁过程中等,其隐蔽性大,潜伏期长,辐射速度快,破坏力也强。

  英国建筑学会曾指出,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有人估计,我国近20多年来以建设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过去的100年。典型的有襄樊的千年古城墙,因城市建设“大局”所需,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已逾80岁高龄具有日耳曼风格、堪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也因作为“殖民主义象征”而被拆除。

  萧伯纳曾经深刻地指出,人类文化,一半为未受教育者所摧残,另一半为饱受教育者所摧残。一方面,我们时常耳闻,缺乏常识的农民用农用工具挖掘墓葬文物的消息,也有农民将明代或元朝的砖石建造猪舍的传闻,更不乏乡村干部允许开发商拆毁古典石桥以石料作价的故事;另一方面,有些人又热衷于动用纳税人的钱去伪造新的“古董”,一批批所谓的“民族园”、“历史园”、“世界园”在神州大地到处泛滥,莫名其妙的景观令城市建筑生态严重失衡。

  国人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较普遍地关注环境保护,但对于环境艺术的保护意识尚未确立。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的缺位。有人发现,在大陆高等院校包括建筑、农林在内的所有学科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目录于1997年已被全部除名。尽快恢复景观建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环境艺术保护意识的当务之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2月23日 第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