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题材与艺术构思的深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4:5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六朝古都金陵的清凉山,历史上的落叶一度曾被龚贤扫去,汇集成他辉煌的文化遗产。当代,在龚贤的扫叶楼下,也有一个默默运帚不息的人,呼吸着先贤遗风,汇集着时代的落叶。他就是江东书画院艺术院长、画家张顺仁。

  张顺仁,字思乐,安徽蒙城人,1945年生。他不仅擅长画梅和牡丹,而且是位全能选手,梅花牡丹而外,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当然,由于画得更多,技艺更为娴熟,影响更为深远,海外华人争购,荣宝斋高价收藏,张顺仁的梅和牡丹扬名天下。

  固守传统,连题材也是千年不变,这是国画发展的一大障碍。然而向更广阔的空间开拓,又谈何容易,当代国画家们能在传统的拘囿中,从立意、构图、技法上有所突破,题材虽一,而艺术个性显豁,也就很不错了。张顺仁的梅与牡丹,所以能得到好评,完全在于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

  先说梅。我原熟悉蜀中“梅兰知己”邓奂彰的梅,“陇中梅仙”黄正的梅,都是各有千秋。如今再品江南这枝梅,便更易见他的迥异之处。其一,他惯于画老桩梅。老桩也成为他全幅梅图的“画眼”,虬屈骨实,古拗遒劲,一种至死不屈的硬骨头精神,从其浓淡相宜、立体感很强的墨色中,鲜明地溢散出来,其余枝干花朵只成了映衬。其次,圈点梅朵,疏落有度。正因为“画眼”在梅桩,一向浓圈密点喧哗于别人画面的枝条花朵,在张顺仁梅图中却退处“二线”,只略事点染,疏疏朗朗。这是宾不夺主,用舞台语言来说就是不“抢戏”,不转移观众注意焦点,使梅桩刚劲倔傲的雄姿不被冲和,不致淡化画家所欲宣示的主题意境。其二,正由于上述构思,在画面的结构上,便呈现梅桩的沉挚深重,与枝朵的轻盈虚和相对统一,虚多实少,墨多色少,风格沉实而潇洒,凝重而又雅致,形成张顺仁梅花的艺术整体的特色。

  再说牡丹。梅花与牡丹都是国色天香,梅象征抗争奋进,牡丹则象征富贵吉祥,其雍容华贵、浓艳奔放之姿,雅俗共赏。因此,专画牡丹的画家不少,陈培光就是南京著名的专攻牡丹的画家。张顺仁最近赠我一幅牡丹,晶洁可喜,玩味再三,觉得也自有其艺术特色。首先,从画面的主体牡丹花朵来说,其香艳怒放之姿,固然“和盘托出”,更妙的却是犹未盛开的花朵,半含半萌的花瓣,层次感特别鲜明,最外层的一瓣,欲开犹卷,因面对读者的直视角度,他把圆瓣画成扁形,上侧内翻,略露其“项背”,边浅内深,立体感特别强烈,因而显得分外生动悦目,形成整幅中最引人瞩目的传神之笔。另一突出之处就是“流光”。诗中常写到花光流漾的情境,这是较高层次的审美感受,浅薄者不易得其意趣,更不会或者无法从画面上表现出来。一朵壮丽雄放的牡丹,其周围的枝叶和其他景物,应该怎么来响应、映衬、扶持?画得没有一点活气,不但起不到上述作用,对主体牡丹也是一种损害。我注意到张顺仁除用墨色浓淡来画远近的叶子以外,又添加了深浅各异的紫色,作为“补画”的湖石、瘦竹、纤草,也都是一律蒙上一层淡紫的翳光,顿使人感到全幅画似乎荡澜于牡丹艳色的流光溢彩映照之中,气韵于是生动起来。这就是我对画家及其画作的印象。丁芒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