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才“挤挤”为哪般--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透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8:29 河北日报

  专学生和研究生总量在21万人左右,比去年增加了4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下,公务员招考毕竟是提供了一条比较现实、门槛也不算高的路子。所以只要符合条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冲一冲”。甚至不排除这样的可能:一些毕业生已经有了中意的单位,但为了增加保险系数,仍不愿放弃报考公务员的机会,以期多一次机会多一条路。

  学人力资源管理出身的石家庄银河人才网总经理庞海则认为,公务员招考由于自身的公正、透明性,很容易吸引毕业生。况且,大中专学生经历了多次考试,相对于其他的求职渠道,报考公务员对他们来说或许以为更简洁。1万人竞争464个公务员职位

  左一条长龙,右一条长龙;有人在耐心地排队等候交表,有人却仍在四处询问在哪里领表。2月21日,2005年全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场第三天,省直机关招录国家公务员(工作人员)报名现场,弥漫着焦灼的气氛。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专业的申波在就业市场上奔波了两天之后,又来到了公务员报名现场,报考了省统计局。他介绍说,系里学统计的有56名同学,除40多人考研外,报公务员的最少也有15人。

  按已经公布的方案,今年我省29个省直部门将招录公务员464名,市、县公安机关要招录国家公务员(人民警察)594名。然而,仅一天时间,现场报名人数就达7000多人,比去年增长了近50%。到就业市场结束时,现场报名者已达近万人。如果算上此前从2月6日即开始的网上报名,报考者的人数还不知有多少。

  竞争如此激烈,毕业生们有多大的把握呢?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一些学生,发觉大多数人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公务员报考热,在一定程度上是毕业生在就业重压下的盲目选择。”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李英明说,2005年,我省本地生源的毕业大中

  2

  还是端“铁饭碗”心里踏实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2004届的毕业生小李已在一家杂志社就业,做广告工作,每月底薪加提成,收入千儿八百不成问题,却也来报考公务员。因为来得晚了些,她十分焦急,最后从别人手中买了两张报名表,才松了一口气。

  公务员收入也并不算高,为什么还要来挤这个“独木桥”?她说:“薪水是差不多,可是稳当啊。哪像

  我现在,累死累活的。再说,我们那小公司没准儿啥时候就不行了,到时候我不还得重新择业吗?所以不如趁现在有机会努努力。”

  申波没有小李的切身工作体验,他只是觉得公务员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国家事业单位永远不会垮,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稳定是择业的最大诱惑。

  一项调查显示,公务员职业的优势近年来正逐年显现。公务员的流动率仅在1.25%左右,而企业人才流动率则高达10%。此外,公务员福利待遇好,可以稳定地获得加薪,并有医疗保障,还可能享受到带薪休假等等。所有这些,都十分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择业预期。

  庞海认为,公务员的优势是共性的。其实不光在河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公务员都算得上热门职业。他说,2005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达54万,其中31万通过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高达37.3∶1,由此可见一斑。

  有关人士指出,其实公务员报考热也反映了我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城乡差别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公务员的工作地点大多在城镇,而城镇无论发展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农村要好许多。农村的毕业生绝对想留在城市,最低也是县城;而城市的毕业生一般还想到更好的城市工作。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家庭影响也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在公务员报名现场,其中一些毕业生就是由父母“护送”前来的。一名帮女儿填写报名表的母亲说:“孩子考公务员是一家人商量后的一致选择。孩子也曾想到别的行业闯荡闯荡,但家长的社会经验告诉她还是公务员比较好,家长脸上有光,甚至将来找对象都有优势。”

  3

  上级机关“热” 基层单位“冷”

  “公务员报考一年比一年热,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在目前的

  中国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社会学者梁勇教授这样分析。

  申波对记者坦言,大学生热衷报考公务员,工作的稳定、待遇的优厚其实只是“面”上的原因,很多人的内心是把它作为“仕途”的起点。他说,以我所学的专业来说,就业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经商,一是政府部门,北方的学生更看重的是仕途,因为这似乎更能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为此,一些人在学校里就开始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竞选学生干部,以期为将来就业积累“本钱”。

  如果说公务员报考的过热反应了一种“官本位”思想,那么,从报考热中的“冷门”,我们甚至还能读出广泛的社会惰性。

  据了解,具体职位的报名人数并不平均。一些待遇好的职位报名人数和计划人数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0:1。而张家口、承德等地市招聘基层公安的报名者却很少。据现场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向往城市生活,特别热衷于大城市所能提供的优越条件。因为这一点,不少其实条件不错的用人单位并没有进入其视野。在20日的就业市场,一位受到“冷遇”的某县开发区负责人就曾颇为困惑地对记者说:“我们的企业发展势头不错,待遇也不低,那些学生为啥看不上?他们就业是真难还是假难?”

  不愿意下去,不愿意去艰苦地区,源于一种普遍的“收获”心态。记者接触到的一名大学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家里供养自己十几年,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其实都是一种长线的‘投资’。现在,该是‘收获’的季节了,谁不巴望着‘苹果’又大又甜!”

  有识之士指出,贪图安逸,不愿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大“敌人”,这种心态必须加以矫正。

  4

  “公务员热”暴露就业梗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客观上必定会给国家机关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空气’。”梁勇指出,公务员招录的“门槛”渐渐降低,从客观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报名的可能,这不是一件坏事。新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在实现自己理

  想和抱负的同时,也将为公务员队伍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

  但据国家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显然,公务员报考存在过热现象。而这种过热现象的背后,是大中专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偏差。

  “高考后报志愿,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稀里糊涂学了建筑。适合我专业的岗位现在很多不景气,公务员比较好,就来试试。”华北航天工业学院的张军军说。

  对公务员报考过热现象,梁勇表示担忧。他说,如果高素质人才都集中在政府部门,就会形成一定的人才浪费,使原本应当在技术和专业性更强、更需要创造性的部门发挥作用的人才卡在了政务部门上,经济不可能有充足活力去面对新环境下的新挑战。

  许多有识之士建议,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矫正,还要放在人才战略的大框架中,当务之急是打破使用人才上的“二元”结构,更加注重人才开发与利用的配套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创业的软环境,彻底化解就业梗阻问题。本报记者史文通王丽平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