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东方时空》:国家助学贷款新规之惑(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8:35 新华网 | ||||||
3项新措出台,首先受益的就是在校贫困生。 有关部门统计,今年预计有80万在校贫困生可以获得助学贷款,贷款的金额约为43.3亿元。这样平均算来,一名贫困生一年得到的助学贷款约为5412.5元,大学4年,助学贷款的总额就是21650元。按照新出台的措施,如果该贫困生毕业后选择到艰苦地区或艰苦行业工作,那么这2万多块钱以及利息国家将全部承担,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 同时,新政策鼓励学生毕业后选择去艰苦地区工作,也会减轻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而贫困地区也会因为引来更多人才。 但是新政策出台后,一切是否可以按照最初的设想顺利进行,并得到预计的好效果,我们不妨善意的为新政策泼些冷水。 据统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从1999年试点、2000年推行至今,全国已先后有108万学生得到助学贷款,总金额为69.8亿元。最初使用的是无担保助学贷款方式:贫困大学生向银行递交申请,并附带其学校和老师的证明,不需要担保,仅凭自己的信用就可取得助学贷款。 但是助学贷款实施5年后,在今年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学期,河北、内蒙古、甘肃3个省、自治区,已经没有一家银行愿意接下国家助学贷款承办业务,原因很简单,一部分学生没有按时偿还贷款,银行对大学生的信用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银行甚至把为大学贫困生提供的助学贷款列为高风险的业务。 现在新政策的出台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助学贷款与大学生信用之间的矛盾。国家承诺为到贫困地区或贫困行业工作大学生的助学贷款买单,就意味着风险的转移,试想如果贫困生虽同意到艰苦地区工作,实际并没有到岗,或仅仅象征性的工作了几天,那么国家的这笔钱就实在花的冤枉了。 政府教育部门的初衷是好的,但好的初衷能否得到好的结果?看看专家的观点。 于显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现在的学生,包括学校,包括像银行都是一些市场行为,市场行为是契约式的。现在它的这个做法缩短了,其实是政府在其中起到干预了,政府只能是出台那些引导性的政策,他不可能,不应该去再包办。其实我们要谈问题,可能你要从最根本上怎么去教育这些学生,还是少找政府或者国家。现在很多高校的那些做法,我觉得倒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让他们自己自立的一个机会。勤工助学,包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你现在这种做法,政府好象在包揽这个事情,像这个其实执行起来,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 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一波三折,看来,要实现银行、学校、学生的“三赢”,必须在政策和市场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来源:央视《东方时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