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访市委党校副教授关福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09:24 千华网-鞍山日报

  中共中央把在日前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题目定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表明中央要从实践层面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大考验。日前记者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课题采访了市委党校副教授关福艳。

  记者:请您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

  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更是《决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提出来,是党在理论和实践上更趋成熟的标志。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记者: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二者之间是何种关系?

  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记者: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课题,重点是什么?

  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是解决五大关键性课题:

  一是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我们国家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期、凸显期。在这一时期,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着重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实存在某些不公平的方面和不公平的现象。目前中国社会各界尤其关注的还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高度重视关心困难群众,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使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最基本的“安全网”;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使困难群众享受到事实上的法律平等。

  五是畅通社会协调沟通渠道,增强党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要尊重群众的表达自由,建立健全完善的群众意见表达机制,使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传递到决策机构;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自觉接受群众的政治监督;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记者杨克满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