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济钢的精准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02:50 济南日报

  早春的济钢处处生机盎然。一位老花匠正在花园里修剪一株冬青,他左看右看,退一步看,进一步看,这样一剪,那样一剪,直剪到造型无可挑剔,这才会心地笑了。他叫李延雷。记者夸他的技艺精湛,他却觉得很平常:“济钢人干事就这样,精心!没别的门道。”这老花匠的话看似平淡,却透出了一个道理:至精谓之道。

  济钢始建于1958年,现拥有职工3.8万人、资产总额228亿元,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经济效益在全国钢铁行业排第八位,中厚板连续多年在全国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2004年济钢生产钢68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74亿元、利税31.4亿元、利润20.5亿元,后三者分别比上年提高84%、50%、101%。

  济钢靠精准工业挺起钢铁脊梁,走出了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广采中外之精华,博纳古今之精神,熔炼自己之精准,锻造事业之精品。精准应运而生,与时俱进。

  理念精新 精准之前提

  何谓精准工业?

  精准工业,任才之精能,凭人之精诚,依器之精利,靠料之精省,演绎现代工业之精彩,展示知识经济之魅力。

  精准济钢,努力追求尽善尽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大到小,都讲究个精准。仿佛整个济钢就是用钢水般的热诚、巧夺天工的精妙浇铸出的精准之花。

  原来的济钢在全国冶金系统只能算中等规模,没有资源优势,没有装备优势,没有产品优势。从“九五”以来,精准济钢神奇般地实现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济钢的精准理念可以这样理解:

  ——精,精细;准,准确。精,需千锤百炼;准,要千真万确。精准合一,自主创新。精心是态度,精细是程度,精确是尺度;精品制胜,遵守准则。

  ——精准,集约经营而不粗放经营;合理布局而不散乱低差。精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精准,重视“以人为本”。精准者,爱人也。

  ——精准“三要”:武器要好,武艺要强,武德要高。

  ——精准之道,如庖丁解牛,渐入化境,游刃有余。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其实就是一条精准工业之路。

  管理精细 精准之关键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济钢在管理上力戒时弊,力戒大而化之,提出“科学决策,从严管理,高效求赢”的要求,克服考虑问题粗放,克服工作一般化,使管不厌精、理不厌细的管理精细特色日益凸显出来。2003年济钢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

  精锐科技

  如果济钢是天使,那是因为一直拥有并不断强化科技的翅膀,精准济钢就是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威力。

  济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创新,而作为一个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的改造和装备水平的提升。一炼钢的3台25吨转炉年生产能力已由原设计的85万吨提高到现在的335万吨。在韩国一个世界知名大钢厂,济钢的领导介绍到这一情况时,他们不相信。济钢详细说明如何由原来提出的向每一分钟要产量、要效益,到现在强调向每一秒钟要产量、要效益。他们听明白后,对济钢的精准管理惊叹不已。

  一炼钢怎样向秒要效益?2004年初,该厂面临要比上年增产72万吨的巨大压力。转炉冶炼周期的长短是提高产能的关键因素,而氧枪的供氧程度制约着吹炼时间、冶炼周期,要改三孔氧枪为四孔氧枪,攻关小组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开创了在小吨位转炉上应用四孔氧枪的新记录。这一改造比三孔氧枪平均每炉吹炼时间缩短1分30秒以上,全年增加效益8000余万元。

  济钢在紧锣密鼓改造老系统的同时,快马加鞭地实施新系统建设。干熄焦、2万立方米制氧机、球团竖炉、120吨转炉、1750立方米高炉……个个都是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水平。

  “九五”以来,济钢39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申请国家专利,获得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以上级别的科技成果230余项。

  精品车间

  记者在济钢了解到与“精”字有关的很多举措:投精料,用精工,产精品;不求最大,但求做精、做强、做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板材精品基地;确立“精品战略”等六大战略。

  如何保障战略有效落地?强有力的执行力是战略落地的保障,而提升执行力必须从基层抓起。车间在企业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创建精品车间是保障有力的最佳切入点。

  济钢的这项工作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15个单位30个车间开展创建工作。中板厂精整车间积极推行自主管理,创造性地实施“五个一”生产管理法,剪板机由原来的每分钟剪切10.3次提高到13.5次,钢板在剪板区的处理时间由43秒减少到35秒,使精整区钢板处理能力提高20%。

  打造精品车间,是济钢的得意之笔。

  精省成本

  济钢学习邯钢的“市场倒推成本”,学中有创,提出不仅要“倒推”,还要“正算”。所谓“正算”,就是不仅要正视市场的压力,还要挖掘自己的潜力。管理的精细,有力地推动了济钢低成本战略的实施。目前济钢中板已连续11年保持全国最低成本并创下同类企业的最高效益。济钢10年节能降耗,降低成本60多亿元。

  有多少增支减利因素就消化多少。在整个行业几乎到了亏损边缘时,济钢不亏损。济钢一直不亏损。济钢经验在全国推广。1999年,济钢把80多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兄弟钢铁企业,直接促使全国钢铁行业成本大幅降低。当时国家经贸委的领导说,这将使全国钢铁企业每年增收70亿元。有人问济钢总经理李长顺,这样把经验介绍出去,不是在培养竞争对手吗?李长顺说:“我们既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社会效益,更考虑整个国家钢铁工业的进步。”

  他们在成本管理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成本与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和财务系统紧密集成,成本自动归集,核算的准确度、精细度和及时性大大提高,实现了成本管理精细化和全员全过程动态监控。

  济钢在降低成本上,既用精准战术,又重视精准战略。他们用超前的眼光看到,随着全国钢铁企业产量扩大、竞争加剧,原料将日趋紧张。济钢未雨绸缪,把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着眼开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矿石、煤炭供应基地,在不少钢铁企业高价找米下锅时,他们的原料却源源不断且价格优惠。他们到巴西考察时,了解到一种赤铁矿因技术难度大而还没被利用,回国后历经两年艰苦精研,终于破解技术难题并获专利。目前国内惟有济钢可以用赤铁矿,在磁铁矿涨到每吨960元时,赤铁矿才每吨500元,成本大大降低。这就是战略决策,这种决策充分展示了企业家的胆识。什么是企业家?善于发现机遇并且把机遇变为效益,善于把蕴藏的潜力变为显形的效益。

  精确营销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必须明确定位,精确投放。精准管理强调:市场分析精确,市场定位精准。

  2004年,济钢以ERP为载体,建立了完整的编码体系,整理导入160多万条动、静态的数据,构建起融采购、生产、财务、营销、资产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他们采集客户、市场、销售、服务数据,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作机制。

  济钢的营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年前,济钢一批中板产品要出口日本。为确保质量,他们从已检测合格的中板中再优中选优。不料日方的结论却是“济钢不适合生产合格钢板”。当头挨一棒,济钢没气馁。“清醒的头脑和宽广的胸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李长顺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国外没有竞争力,国内就没有优势;产品出不了国门,就出不了厂门。”济钢狠抓产品精准,产品发生了质的飞跃。按日方标准,出口的钢板每米不平度不超过6毫米就算合格,济钢精益求精,控制在2毫米。终于他们的产品在日本打开了销路。

  “精品强国,满意世界。”目前,济钢产品已经出口到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济钢的造船板已获得英、法、日、德、美等9个国家10个船级社的认证。2004年,济钢出口钢铁产品117万吨,创汇4.4亿美元,同比分别提高85%、180%;出口钢铁产品和进口矿石总量在全国同行业排第三名。

  济钢没有为产品在国内外的畅销所陶醉。近几年来,在普碳板市场一路看好之时,总公司决策层预见到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行业发展等突飞猛进,工程机械用钢、船板、管线钢、建筑结构用钢、桥梁钢板、压力容器板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材将是市场新宠。经过不断的创新,济钢的产品结构实现了由普碳钢材为主向品种钢材为主的转变,2004年品种板比例由上年的42%提升到62.8%。

  做人精诚 精准之根本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记者在济钢采访,经常地被感动着,被那些至精至诚的故事感动着。他们明确提出“真心做人、精心做事”的企业价值观,精进地落实“成就顾客、回报股东、富裕职工、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济钢的成功充分说明:处世有方只精笃,精准无他惟认真。

  精恳爱才

  《论语》中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管子》中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济钢有“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断增加职工收入是企业的无形竞争力”。

  李长顺说:“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济钢,就是要联系济钢的发展看先进生产力;联系济钢人的人气看先进文化;联系职工收入和生活质量看群众利益。”

  2004年公司职工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比上年提高18%以上。对确有困难的职工他们提出“四不”承诺:不让一名职工因经济困难而生活没有着落,不让一名职工因经济困难而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不让一名职工子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不让一名鳏、寡、孤、独、弱者因无亲人照料而无助。

  他们努力营造精诚相待的温暖“大家庭”。“济钢人人是人才”,李长顺说:“我们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济钢“让合适的人干适合的事”,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各享其乐”。这“五各”管理,上合“天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下顺“地理”:“万物并生,各得其利;江河奔流,各得其道”。记者在鲍山顶上与从中板厂已退休8年的张师傅交谈,在宿舍区与几位老太太拉呱,在机关与部分职工座谈,在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建设工地与施工工人叙谈……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济钢人气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从济钢宣传部提供的一份材料上看到,在一次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人认为济钢目前“凝集力最强”。“人人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工作,企业才有活力”——济钢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济钢把培训视为给予职工的最大福利。全员培训,常抓不懈,既有普及,又有提高。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掌握国际准则,熟悉商贸惯例,强化精准意识,确立精准思想,规范精准行为,健全精准法则,总结精准文化,凝结精准哲学。

  “修身”是济钢人的第一要务,是精准管理的第一要则。济钢一直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员工精准良习。方方面面都有规章制度,要求精严,久而久之,大家从制度控制变成自觉行为,说得形象点即由碍手碍脚转为不知不觉。这就是规范人、精准人,从有法到无法,习惯成自然。记者走在济钢办公楼前的大道上,一阵风刮来,两片枯叶飘然落地,有位骑车经过的职工下了车子,捡起叶子放到路旁的垃圾箱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在济钢已蔚然成风。精准一旦成为文化,“其教人也广,其化人也深”。

  济钢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努力培养各类、各层次人才,1996年以来先后送培25名博士、227名硕士。为保证学习效果,他们对送培的研究生施行给时间、给学费、给待遇的“三给”政策。送培人员基本上是全脱产学习,学习期间工资、职称等待遇同在岗一样,一切费用济钢出,每培养一名研究生需要8万到10万元,在送培研究生方面他们已累计支出2000多万元。

  济钢是真正的爱才。焦化厂的一个有大学学历的车间主任,辞职到南方工作,在此期间自费考取了MBA。后来他眷恋济钢的环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出要回来工作。济钢以宽容的胸怀同意了他的请求,恢复他的工职,不仅为他交纳了近10万元的学费,还允许他带薪上学。

  人人精进,全员精准,济钢塑造了一支能够“慎独”、“吾日三省”、步调一致的精准队伍。搞精准管理,人的精准最重要,“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

  精忠报厂

  李长顺多少年来,只要不出发,常常清晨6:15就到办公室工作;其他班子成员6:30也已上班。济钢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早上6点半左右,通往厂区的道路上行人逐渐增多,不少干部职工早上提前半小时甚至1个多小时就到岗;而到傍晚6点半,仍有许多同志坚守在岗位上;双休日、节假日自动加班的比比皆是。企业没要求这么做,都是自愿的。常年这样,外人觉着不可思议,济钢人却早习以为常、乐在其中。“济钢在我心,我心在济钢”,他们爱厂如家。济钢惠泽员工,员工精忠报厂。献身济钢、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济钢的发展关键是有一个好班子和一支好队伍。广大党员干部确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济钢副总经理温燕明说,“我们很团结,一心想干事,济钢很纯净。”纯净多么难得!纯净是什么?就是精准。

  李长顺家中老人都80多岁了,多少年春节他都没空回去,他在济钢过春节,在走访慰问职工中过春节。这里有近4万在岗职工、1.6万退离休职工,他离不开。温燕明深情地劝说:“李总,回去看看老人吧。您在厂40多年了,很少回老家。我在厂30多年,只跟父母一起过了3个春节。最后一次回去过春节,老母亲成植物人了。直到现在一想起来就难过。有空就回去看看老人吧……”说到此,两位钢铁汉子眼圈都红了。

  记者:“常年这样干,不累吗?”

  温燕明:“怎么不累。可当领导就得带头干,就要为职工树立榜样。济钢发展快,职工生活好,我们这么干,有幸福感。”

  人的追求是什么?幸福。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这是高品位的人生质量。

  济钢人总有一种“不断创新、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2004年原本计划年产钢650万吨,后来上调到680万吨。他们要抢抓机遇,加快实施“做强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战略。

  可是开局十分不利:由于炼铁系统的被动,严重制约炼钢能力的发挥,一季度钢产量只有145万吨;工程建设任务艰巨,与生产交叉;原燃料大幅度涨价,运输高度紧张。面对各种困难的巨大压力,有些人曾一度丧失了实现全年目标的信心。在济钢又一次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关口,总公司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信心才有智慧”、“没有任何借口才会成功”、“组织的目标是最高使命”等五个观念,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他们用“一团火精神”来点燃心中的力量,让“炉火般的激情、钢铁般的意志、矿石般的奉献”演绎出壮丽的画卷。

  李长顺动情地说:“人们都知道1958年大炼钢铁劳民伤财,确实劳民伤财。可谁理解共和国对钢铁的切身之爱、切身之痛!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视钢铁如粮食一样重要。毛主席说,一个是粮食,一个是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也不怕了。我们现在虽然已是钢铁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们要为振兴民族钢铁工业而战,不怕困难才有智慧!”

  第一炼铁厂成为“焦点”。2003年底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厂的7座高炉炉况持续不佳。2004年头两个月,平均日产只有8000多吨。面对空前的困难,面对全公司热切的目光,第一炼铁厂展开大决战,向日产11000吨的生产水平冲刺。该厂临危受命的厂长杨富隆,不顾生病,不顾吐血,高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以舍命以赴的顽强精神,带动和感染全厂职工,1000多名职工激情燃烧起来,人人定措施,个个表决心,分秒必争,斤铁必夺,背水一战。大公震撼天地,忠义感泣鬼神。久染沉疴的高炉雄风重振起来,多项指标打破历史纪录。

  精诚待客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的滋润,就不会有融洽和舒畅。

  记者在济钢既可采撷精诚之新事,又可遥感精诚之古风。走过叔牙路,转过叔牙广场,拜谒鲍叔牙墓。春秋时的管子和鲍叔牙相知最深,管鲍之交,千古美谈。他们之间宽容、理解、信任的美德,现代社会依然需要。济钢与很多合作伙伴能够长期合作,得益于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

  济钢与澳大利亚BHP公司、智利CMP公司等多家世界级的矿石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2年底,济钢与世界第一大矿山公司——巴西CVRD公司签订了数额较大的长期供货协议,为了表达对与济钢多年来精诚合作的回报,在当时矿石资源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对方主动在短期合同项下给予了优惠折扣,这对于其他购买商是不可想象的。可2003年3月巴西连降大雨,造成CVRD公司铁路运输出现事故,给履行合同带来困难,对方提出对合同规定的矿石品种适当调剂。济钢充分理解对方处境,与对方共同商讨制定了理想解决方案。双方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济钢得到质量稳定、数量充足、价格优惠的矿石供应;供应商则占领了稳定的销售市场以及销售渠道。

  济钢一直努力体现着“可尊、可信、共创、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北京一家公司长年使用济钢的钢材,双方订有长期合同。但由于济钢产品结构调整,停止生产对方所需的槽钢。为应客户急需,有诺必践的济钢从别的钢厂高价买了产品兑现合同,赔了20多万元。

  对此李长顺说:“人办事,千万别光想自己的利益,一定要为合作者着想,努力寻求共同利益区。人的感情是相互的,只有建立在共创共赢基础上,才能友谊天长地久。只有人家好,自己才能好;认为人家傻,自己就最傻。”

  循环精良 精准之追求

  发展循环经济是济钢的经典之作,如今济钢已多次在国家级的大会上应邀介绍经验,时代呼唤资源节约型企业,济钢脱颖而出。

  精整循环

  从济钢的实践来看,精准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不是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精准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

  济钢就这样构建起自己精准的循环体系。从机关处室到后勤服务,从钢铁产业到非钢产业,济钢都走出了自己的精准循环“路线图”:

  运行——精准——再运行——再精准,使精准的境界在循环中提升,这是精准的知行统一观。

  济钢的生机勃勃,得益于精准循环。循环之道精深,济钢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们既“自转”——努力搞好内部企业循环,又“公转”——积极融入外部社会循环,从而实现整体循环精良。济钢主动回报社会,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为发展省会经济,为济南的“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尽力。正因为如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济钢备受称赞的一大亮点。

  社会不和谐,在乎不精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精准。通过精准努力,达到和谐目的。济钢精准大循环揭示:大家都精准,社会就和谐。

  精准经济

  传统的冶金企业是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济钢是怎样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呢?

  济钢算了一笔账,按1990年吨钢综合耗新水33.5立方米计算,实现年产300万吨钢耗新水总量将达到1亿多立方米。这显然不会被允许。如果水耗不能降低,济钢面临的只能是停产歇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省委、省府和市委、市府对济钢寄予厚望,社会各界对济钢给予关爱,济钢不能不努力。企业发展靠效益、生存靠环境,我们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李长顺说。

  传统的单向“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精准工业的突出特点是以高新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对产出的最大索取,这与循环经济是相一致的。济钢以精准工业为路径,初步走上了循环经济轨道。2004年比1995年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2%,9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300多万吨,相当于一个特大型煤炭企业的年产量。

  他们改变被动落后的污染末端治理的传统做法,实行“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创建节能清洁工厂,强调“清洁生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了冶金行业工艺清洁化潮流。“十五”以来,在对老生产工艺的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先后实施了100余项环保项目,累计投资1亿多元。

  济钢在全国率先实现“四全一喷”,即炼铁全精料、炼钢全精炼、全连铸、轧钢全一火成材和增加高炉喷煤量。2004年与1995年相比废物减量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180万吨的渣山。

  “污染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他们实行“四闭路”,即钢渣和含铁尘泥闭路利用、煤气闭路利用、工业用水闭路利用、余热蒸汽闭路利用。炼钢、炼铁污泥用于球团厂和烧结厂混料,日利用污泥(干基)达到256吨。对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回收,用于烧结机点火和轧钢加热。回收各工序中的余热,冬季用于取暖,夏季作为制冷动力。济钢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轧钢加热炉无油化、锅炉无煤化、取暖余热化的“四化”目标。

  济钢努力构筑产业链,把钢厂建成相关产业的清洁原料供应基地,实现与环境友好、与社区友好、与相关产业友好。过去对高炉水渣、炼钢钢渣等进行简单利用,生产压型砖或直接用于铺路、充填矿坑等,附加值低、转化量有限。近几年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档次,生产微晶玻璃、矿棉及棉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济钢积极消化城市生活和相关产业产生的废弃物,把钢厂变成城市“清洁夫”:将化工厂的铬渣用作烧结原料,消除污染,变废为宝。

  2004年,济钢建成了全国和世界上第一套稳定、高效运行的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四台发电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成为世界上第一代成功利用低热值高炉、焦炉混合煤气进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企业。这一发电工程是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近年来,济钢随着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项目的精准实施,煤气结构基本实现由传统粗放型的“大混—大稳”,到按工艺特性精准分供的“细分—恒稳”的新平衡,节余的焦炉煤气和回收放散的高炉煤气量大为增加。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建成投用后,焦炉、高炉煤气经净化、混合、加压后送往燃气轮机燃烧、膨胀做功,带动燃气轮发电机组发电。同时,燃气轮机排放的高温烟气加热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带动蒸汽轮发电机组形成联合循环发电。项目计划年发电量9.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25万吨,年减少煤气放散量(消耗混合煤气量)12.4亿立方米,年外供电量7.4亿千瓦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

  “造福社会”是济钢的企业使命之一。济南是世界闻名的泉城,节水保泉济钢义不容辞。以前18口水井同时开动提水,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后来他们转变传统模式下的重供轻用,树立“节水重在用水”、“节水就是节能”的新观念,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耗水、不耗水的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梯级利用、分质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把污水消化在工艺过程中,向外排水“零”目标迈进。1995年到2004年,全公司产钢从170万吨增加到687万吨,钢产量提高3倍,而耗水量减少280万立方米,水的复用率达到96.8%,吨钢耗新水4.9立方米,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济钢的精准经济与循环经济不谋而合,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目前全公司绿化覆盖率达到39.6%,空气质量标准达到国家二级。济钢附近的鲍山原来是一座岩石裸露的荒山,是济钢人改变了鲍山的命运。放炮开穴,手抬肩扛运土上山,几乎所有职工都到山上背过土、植过树。他们先后在鲍山上栽植各类树木35万株,修建内外环山路4000多米,按照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建造了5组亭廊,建设了人工湖和人工瀑布。鲍山已被济南市列为旅游景点。

  站在鲍山顶上,看着济钢上空的蓝天白云,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风吹来,松涛阵阵,仿佛是世纪之风对精准工业的声声呼唤。

  这就是我们的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济钢告诉我们:国有企业可以搞好,而且可以搞得很好!

  (经济日报记者 管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