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西洋两岸谋求接近(新闻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06: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姚立

  在世界舆论的关注中,美国总统布什于22日结束了为期两天的布鲁塞尔之行。这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访问,布什要通过连任后的首次重大外交行动,向欧洲盟友发出这样的“信号”:美欧应超越伊拉克战争给大西洋两岸带来的不和,共同面向未来,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从两天访问的情况看,和解信号已经送达,大西洋两岸的气氛开始出现变化。

  两天中,布什行色匆匆。日程安排顾及了各方利益:布什不仅参加了与东道主比利时的官方活动,也参加了北约和欧盟的两个首脑会议,会见了与会的31国领导人。为了给布鲁塞尔之行打下更深的“和解印记”,布什还就美欧关系发表了主题演讲,指出美欧间的“深厚友谊对世界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任何一时的分歧、任何力量都不能将我们分开”。

  为了表明美国对欧洲特别重视,布什访问了欧盟理事会,并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及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的首相容克等共进晚餐。布什是历史上首个访问欧盟理事会的美国在任总统,这表明在美国外交棋盘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占据重要地位;表明美国日益重视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作用”。布什连任后在国情咨文中破天荒地提到欧盟,现在又利用访问之机拜访欧盟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理事会,并在讲话中明确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以往美国更愿意和欧盟主要成员国发展双边关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欧盟整体。

  法美和解也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美欧关系的“晴雨表”。21日,布什邀请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美国驻比利时使馆共进晚餐别有深意。法国是欧盟国家“反战派”的领头羊,曾与美国“顶牛”,赖斯还说过“惩罚法国”的话。不过,经过一年多的疏远,布什和希拉克坐到了一起,双方共同表明了捐弃前嫌的愿望。

  但是,正如此间评论指出的那样,除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和解举动,美欧在一些实质问题上的分歧并没有弥合。美国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基本没有变化,布什在其主题演讲中对此一语轻轻带过,表明他根本无意考虑改变立场。在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方面,美欧也是各说各的话。当然,欧盟为了使这场和解“大戏”演好,采取了务实态度,在会晤中尽量避免触及“不投机”的话题。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在美欧关系出现缓和之后,双方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有分歧的问题上能否协调立场。这包括布什能否在第二任内减少单边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顾及包括欧洲伙伴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利益等。对此,一些人士指出,伊朗问题就是今后数月考验美欧关系的一块试金石。

  布什连任以来不断向欧洲盟友发出和解的信号。在经历了伊拉克战争的曲折后,美国逐步认识到,在当前国际事务中,没有欧洲盟友的帮助,美国难以单枪匹马应付一些棘手问题。在伊拉克选举结束后的今天,面对伊拉克国内依然混乱的局面,美已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寻求欧洲盟国的帮助。为此,布什在主题演讲中对欧盟发出呼吁,说现在“是向伊拉克这个最年轻的民主政权提供政治、经济和安全援助的时候了”。布什参加北约峰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督促北约盟国落实协助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的事宜。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上,美国也一样需要欧洲的帮助。此外,布什要完成其“在全球推广自由”的使命,同样离不开欧盟诸国的合作。在乌克兰前不久的大选风波中,美国看到了欧盟不可或缺的作用。

  欧盟同样也有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尽管在一些欧洲国家,布什连任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但布什既然已经当选,欧盟各国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今后4年里继续与他打交道。因此,用索拉纳的话说,和美国讨论“邪恶轴心”概念正确与否已经没有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一种务实态度,看看能和美国一起做些什么。毕竟,无论从哪方面讲,美国都是欧盟绕不开的合作伙伴。

  在布什离开布鲁塞尔之际,似乎可以说,大西洋两岸关系有所升温,而这种热度能否保持下去,就要让时间来检验了。

  (本报布鲁塞尔2月23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24日 第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