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态喜忧参半不容乐观(关注)(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06: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新华社发 李斌 吴晶晶 编者按 海洋孕育着非常丰富的物种资源,是与湿地、森林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切实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还大海以蔚蓝,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的研究、保护和开发。 ①56%的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海 国家海洋局日前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选择工业污染直排口、市政及生活污水直排口、混合排污口及排污河口等四大类43个排污口进行了重点监测,结果显示其日均排放入海的污水量约为850万吨,主要污染物总量约6650多吨。其中56%的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海,排海污水中含有汞、镉、石油类等污染物。 24个超标排放的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其中劣于四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占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监测总面积的50%;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沉积物质量劣于海洋沉积物质量的三类标准,污染严重;海洋生物普遍受到污染,生物体内的粪大肠菌群绝大部分超过海洋生物质量二类标准;大部分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密度低,种类和数量少,生物多样性低,约20平方公里的监测海域成为无底栖生物区。 入海污染物的排放还严重影响了邻近增养殖区、保护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 ②海洋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增加 2004年我国全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较上年减少,但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次数呈上升趋势,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及渤海海域。 2004年国家海洋局将我国近岸的15个重点生态敏感区增设为赤潮监控区,从整体上扩大了赤潮的监控范围。全年共发现赤潮96次,比2003年减少约19%;赤潮累计发生面积约26630平方公里,较2003年增加约83%。全海域共发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34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16次,接近或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10次。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渤海、长江口外和浙江沿海。 2004年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20余次,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等。 ③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整体脆弱 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处于脆弱状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在15个生态监控区中,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监控区、渤海湾生态监控区、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等7个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 生态系统不健康主要表现在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等。 ④过半海水增养殖区水质良好 对全国海水增养殖区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过半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近岸海域养殖生物总体质量一般。 2004年全国海水增养殖区的监测数量由2003年的26个增加到50个。监测结果表明,56%的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部分增养殖区海水受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污染,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8%的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部分增养殖区沉积物中粪大肠菌群、有机碳、砷的含量较高。 ⑤七成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 沿海23个重点海水浴场健康指数均达到了优良水平,其中74%的重点海水浴场健康指数达到了优秀水平。 在对水质状况的监测中,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天数占62%,水质为良的天数占35%,降雨所引起的微生物含量升高是浴场水质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年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重点浴场的水质均达到了优良水平,其中水质为优的浴场占83%,水质为良的浴场占17%。三亚亚龙湾、汕尾红海湾、平潭龙王头、日照等4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天数在90%以上。 23个重点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达到94%。 ⑥海洋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发展 去年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发展,保护区类型和面积进一步扩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生物和珍奇海洋自然遗迹得以有效保护,保护区环境质量良好,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 2004年沿海各地进一步强化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组织实施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址、建设,开展了海洋保护区监测,严厉打击破坏珊瑚礁、红树林等被保护对象的违法行为。 2004年辽宁、山东、广东等地新建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0余个。海南省三亚珊瑚礁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已获批准,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晋升评审。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24日 第十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