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焦点评论 高校就业率“注水”贻害无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10:39 千华网-鞍山日报

  当“就业率”成为各高校必须承受之重,结果怎样呢?来自新华社的报道说,部分高校的“高就业率”水分不小。可以相信,“部分高校”是一个客气的说法,虚假的“高就业率”现象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的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正在成为皇帝的新装,成了一些高校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初衷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督促各高校的办学质量”。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将会减少招生,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也要控制招生规模。据悉,出台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各地方和高校树立“就业意识”,并将就业因素纳入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如今,数据造假竟成了应付上级的“有力手段”,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所始料未及的。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媒体和社会舆论中受到广泛重视,与很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下滑、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转轨期的中国,当高校就业率成了影响政府形象和高等教育形象的因素之一时,这一问题便显得尤为严重并更为人们所关注。本为教书育人的象牙塔的大学,不得不把就业率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既有民众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也与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全能政府”的惯性思维有关。

  或许,在现实情况下,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工作的一个标准有其可取之处。但工作不好找,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好找,很多人暂时找个行当落下脚,而另一些人则不愿委屈就业,这些情况是单一的就业率指标所无法体现的。当前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在就业人口的实际就业状况。而且,大学毕竟不同于企事业单位,大学专业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工厂的生产流水线。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有其特定的功能要求,绝不应仅仅定位成学生就业的岗前职业训练基地。虽然,真实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恐怕却没有哪个高校真正完全认可这样一个指标的科学性,但指标既在,又由于“就业率”直接与自身利益相关,不惜代价(包括造假)而求之却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当造假违规的成本很低时。

  但无论如何,靠注水提高“就业率”的方式,绝不是改变“就业难”现状的正道,而且社会危害极大。想想看吧,一个靠虚假“就业率”吸引学生的高校,再以各种造假手段将学生推出校门,其公信力何在?它损害的不仅是学校的形象,还有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和毒化。进一步说,当“就业率”造假不只是学校“谋生存求发展”的必备手段,甚至成为推荐方、地方的劳动部门与招聘单位共谋政绩的产物时,那不但大大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会严重影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导致人才市场供大于需恶性循环的不断加剧。(大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